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后引发热议——~~~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后引发热议——~~~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后引发热议——~~~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后引发热议——
孝敬父母应发自内心,落实在行动上
姜燕 张一然
新民图表 制图贺信
  本报记者 姜燕 实习生 张一然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在社会上引发热烈讨论。

  有不少网友觉得新“24孝”操作性很强,很实在,并积极响应,将个人体会与之比较,尚未达标的人表示要继续努力;也有很多人质疑,认为行孝的方式很多,只列24项有点偏颇。新“24孝”只能算个提醒,而不宜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

  专家认为,新“24孝”的提出是应对当前社会现实之举,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把孝行固定下来的做法值得商榷。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亿,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 

  “每周给父母打电话”列第一

  新“24孝”标准一经推出,许多网友便不由自主地拿个人经历一一比对。有人很兴奋地说,做到了一大半;也有人很惭愧,因为24条他只做到了其中4条。更有一名细心女网友仔细地逐条分析,如“第4条做得不好,第7条不知为何物,第21条做得很不错,父母能熟练地使用微博和QQ”,最后表示“继续努力,细心侍奉,虽不是日日陪伴,但心里时时挂念”。

  还有人联想到网上流传的一道“残忍”的数学题“我19岁,妈妈41岁,我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妈妈了。妈妈如果可以活100岁,我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们在这一生中,就只有118次见面机会了。”他由此感慨,要时刻对照新“24孝”,提醒自己及时尽孝,不要落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新民网推出的“新‘24孝’标准,你做到了几条?”的调查结果显示,做到第1、2、3、5、6条的人较多,位列前三。网友选的最多的是第14条“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其次是“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和“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排第三的是“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网友选的最少的是“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也就是前面的女网友说“不知为何物”的第7条,只有1人选择了它。这一条在网上最受诟病。其他选的较少的选项是“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和“为父母买合适的保险”等。

  尽孝的方式很多,不止24项

  有网友对新“24孝”中的条款提出不同看法。如网友“叮呤当儿”认为,感情不能靠规定。网友“Lucky小怪”说,谁都想陪伴在父母身边,但也要为个人的事业奋斗。如此规定,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人,能做到的非常少。网友“1988肖波”说,这24条覆盖人群不全面,绝大多数是为城市父母考虑的条款,生活在农村的父母要求肯定不一样。所以,新“24孝”行动标准最多只能算是提醒,而不能作为在全国倡导的标准。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周兰芳觉得,尽孝的方式很多,只列24项有点偏颇,且列举行为不如提醒人们在思想上重视更重要。她说,其实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最大的孝;不顶撞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啃老,不给父母添麻烦,比为父母的生活做些锦上添花的事更重要。接下来才是常回家看看、教父母上网、陪父母看电影之类。

  网友“法财”指出,要让老人放心生活,个人和社会的责任都重要。四年一次探亲假,子女想回家也难。加大社会福利的投入,方便老人购物娱乐,也就等于为上班的子女减负。

  新民网民意调查显示了相似的答案。在“新‘24孝’呼吁人们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教他们上网,你怎么看?”一问中,选“初衷挺好,但个别标准不切实际”的人最多,约39.4%;其次便是“落实探亲假比什么都实在”,占35%。

  记者随访中,有人对新“24孝”出台的社会背景提出看法。张女士是在杭州打拼的白领,她说,现在留守老人很多,社会缺少爱,道德标准也在改变。生活的压力太大了,为了钱,人们往往会忽略亲情。在复旦大学上学的小陆认为,当代社会亲情淡漠也不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有些父母教育的初衷还带有传统的印记,比如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他们觉得孩子的前途是最重要的,不希望孩子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于是没有教孩子要孝顺父母学会感恩,甚至灌输给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父母的事不用你管”等思想。

  新旧标准无法涵盖行孝方式

  也有人将新旧“24孝”作对比。旧《二十四孝》与新“24孝”给出行动指南不同,它是以故事打动人。网友“红尘有爱”发表长微博评论称,旧时的《二十四孝》,是通过“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亲尝汤药”等感人肺腑的尽孝故事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尽管有封建迂腐的一面,但经过近千年的流传,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的是人的精神层面。新“24孝”倡导子女行孝时应该做的24件事,以“建议”“希望”为主,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尽孝困难、人情冷漠等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探索之策。

  新旧“24孝”,都不能全部涵盖孝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和老人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尽孝的最佳方式。真正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并落实在行动上。“红尘有爱”还认为,新“24孝”标准科学与否、是否有操作性等,并不重要,它的目的是倡导积极践行孝道文化,让天下老人更幸福。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任远认为,新“24孝”与旧《二十四孝》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是相通的。旧《二十四孝》通过塑造故事的方式反映孝行的精神,有利于流传。新“24孝”表现了新的生活方式下的行为规范,更侧重原理性,可能难以流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第20届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第20届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6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7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家居装潢
   第B12版:家居装潢
   第B13版:家居装潢
   第B14版:家居装潢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0版:新智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生活
孝敬父母应发自内心,落实在行动上
新“24孝”把孝行琐碎化了
对社会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
新民晚报焦点A05孝敬父母应发自内心,落实在行动上 2012-08-17 2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