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仲秋,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女士来电:为纪念大同百年校庆,拟编辑出版一本10年间该校学子获奖作品集,书名为《陌上花开又十年》,请我题写。我离开校园已经整整20年,但我从事的新闻工作仍然与学生息息相关,我的心仍然与学生紧密相连。
热情的盛雅萍校长向我介绍了大同的人文历史。我与盛校长相识20多年了,她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刻苦敬业的校长。从她的述说中,我得知从大同中学走出的知名校友有钱其琛、曾培炎、钱正英、严济慈、于光远、华君武、朱建华等,其中院士达39位之多,现在大同校园里耸立的一座由徐匡迪先生题写的“院士墙”,简明介绍了这些院士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100年前,中华大地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中国步入崭新的共和时代。民国初创,面对积贫积弱的社稷,不少有识之士打出了“教育救国”的旗号。满怀报国之志的北京清华学堂11位教师南下创办了大同学院,用《礼记·礼运》的文化理念给学校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同”。“大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人文追求。学校首任院长胡敦复和同仁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办起学校,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百年来,大同中学坚持办学传统,在沪上声名鹊起。我第一次踏进 “大同中学”时,想到的是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这本书我认真读过。这所以“大同”冠名的学校,在百年中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创造了多少举世瞩目的奇迹,大同人又是如何艰难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努力造就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材的,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经济学家于光远院士在回忆文章中谈到在校学习《说文解字》时的情景,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于光远说:“这门课是朱香晚老师教的,他讲得非常生动,比如他举例来讲清篆字的演变,有一些我至今都还记得。他讲‘西’的本义,是鸟形象地站在鸟巢上,本义就是现在的栖。可是因为作为方向的‘西’字比‘栖’用得多,而鸟还巢的时间又正好是在太阳西下的时刻,这个字义变为‘西’,只好再造一个‘栖’字。”这不仅是帮助学生识字解意,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寻根究底,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盛校长满腔热情地邀我到大同中学走走。日前,我再次走进这所文化历史名校,伫立院士墙前,久久地仰望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春华秋实,胸中升腾着对他们的深深敬意。校园内吸引我的还有一座用褐红色校友砖堆砌而成的艺术长廊,它是校园内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艺术长廊别出心裁,由该校2004届校友杨虓提议,为母校平添了喜庆色彩。盛校长告诉我,为征集艺术长廊的创意,动员每位在校学生参与,如今建成的这一新景观,是博采众长的产物。
百年大同,盛世风华。曾经的大同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就卓越;新一代大同人肩负历史使命,继承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大同,大同,天下为公。笃学敦行,与时俱进共同。大同,大同,天下为公……”校歌道出了大同人的理想和精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创者何占豪先生将为这首校歌谱曲。如歌所唱,大同中学师生定将“群贤共济”、高歌猛进,在百年坚实的文化基础上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