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主要以他国公众为对象所开展的对外工作,其目的在于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公共认同。我国传统上将此称为“人民外交”,但公共外交的外延超出“人民外交”。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用了“公共外交”这一语汇,提出要将公共外交当作促进中外相互认知的重要手段。扎实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向世界说明中国,把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推向世界,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工作。
2012年,我国在公共外交上有着诸多亮点。最为突出的是围绕钓鱼岛问题,我国向世界说明为什么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原委和法律依据,因此国务院新闻办在9月28日发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国土》白皮书,这是在中日钓鱼岛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发布的关于钓鱼岛的官方声明。白皮书详实列举了我国对钓鱼岛最早发现并实施管辖的一系列证据,驳斥了日本对于钓鱼岛主权的非法要求,并指出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是完全不合法的。白皮书以中、英、日文版发行,有利于向世界说明我国的严正立场,这就是我国今年最大的公共外交亮点。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访美时回到他1985年访问过的艾奥瓦州马斯克廷市,与曾招待过他的美国朋友重聚,并特别会见了当时的房东德沃切克夫妇。习近平在华盛顿特区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发表演讲时,特别讲述了他1992年促成了美国友人加德纳夫人来华访问的故事,全场激动不已,中美听众为中国领袖尊重美国友人及珍惜中美关系的高尚情感淌下热泪。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极为成功的公共外交。
至于中国公民今年在海外发生的消极事件,我们要正确对待。第一,这是我国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难免的。我国正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中,但平均水准还有待显著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即使在我国实现了工业化之后,也还有待公民素质的继续提高。我国公民在海外具有罢工的权利,但是必须依照所在国家的相关法规,这样才能合法并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对我国留学生在海外被枪杀,事件虽然消极,但责任不在我方,这是事件发生国枪支泛滥的社会痼疾。即便如此,我国留学生还是需要自身注意安全防范,以免受到损害。对于国人在境外的飞机上打架,确实值得我们三思。在公共场合克制个人行为以维护公共秩序,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大城市,这种教育的效果还相当不足,这同我国尚未实现工业现代化、公民与社会的契约责任远未建立有着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