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国家反恐办公室软科学专家上海反恐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极端、恐怖活动在剧变中的中东地区形成新一波狂潮,并向全球迅速扩展,呈现几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萨拉菲主义”(“萨拉菲”一词的词根原意是“祖先”,萨拉菲派人士特指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先知和祖先的生活方式、严格奉行伊斯兰教教法教律的穆斯林)极端、恐怖团伙表现得最为活跃。如叙利亚反对派中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的“救国阵线”、也门的“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北非的“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发源于中东而在中亚迅速扩展的“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哈萨克斯坦新出现的“哈里发斗士”等极端、恐怖组织,都打着“萨拉菲主义”的旗帜。
其二,极端、恐怖团伙在反对世俗独裁政权的斗争中充当暴力攻击急先锋。在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极端、恐怖团伙“绑架”了民众的反独裁运动,通过发动恐怖暴力攻击,将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转变为内战。目前,他们的行动已从中东向外迅速扩展。从利比亚流出的恐怖分子和武器,对地中海沿岸、北非和西非造成巨大冲击,导致马里等国的政变和动荡。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哈里发斗士”声称其目标是“推翻纳扎尔巴耶夫叛教者政府”,“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国家”。
其三,带有强烈的反美、反以色列色彩。美国、西方对伊斯兰国家实施的军事干涉导致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同时对伊斯兰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再加上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使伊斯兰世界反美、反以情绪高涨,极端、恐怖组织便乘机掀起反美、反以攻势。
其四,意识形态化进一步加强。“9·11”事件后将许多新生极端、恐怖分子凝聚在一起的便是“圣战”理论。中东剧变发生后,伊斯兰极端组织进一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强化意识形态宣传,使那些“失望”群体和“愤怒”青年受“圣战”诱导,参加自杀性爆炸等恐怖行动。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呈本土化、网络化、分散化、高科技化、草根化、个体化、意识形态化等发展趋势依然存在。
在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到北非的“动荡弧”地带,除东南亚相对沉寂外,其他地区仍是恐怖主义泛滥的重灾区,尤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和马格里布分支的活动最为猖獗。据12月初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活动最猖獗的国家排名中,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也门、索马里、尼日利亚等国家都处在“动荡弧”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