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作家韩少功的一本《马桥词典》曾经引起了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创意来自于另一本叫做《哈扎尔辞典》的书,事情过后,人们可能会感觉当时的争吵显得很幼稚。一个作家的写作技巧必须借鉴于前人,而任何一部小说又是在为后来的小说作示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二十世纪是小说结构和技巧“爆炸”的时代,《哈扎尔辞典》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本之一,人们试图学习它,据此创造出更加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这是无可厚非的。
这场争论带来的一个正面结果,就是《哈扎尔辞典》借势被引入中国,让中国的读者目睹了这本杰作的风采,图书出版后就罄销一空,市场空位十多年。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引进出版了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读者往往会以为哈扎尔是个虚构的国度,出自作者的编造。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的确有哈扎尔这个国家,它还一度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历史强国。要读懂小说,必须克服的第一关是历史关。《哈扎尔辞典》上的历史并非是虚构的,作者利用了已知的哈扎尔史料,把它编入了故事之中,使得故事有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在这基础之上,作者方才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开始创造新的故事。
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一直是20世纪以来的小说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世纪初的乔伊斯和卡夫卡,到福格纳、德布林和纳博科夫,再到拉美的博尔赫斯、略萨、马尔克斯,以及欧洲的卡尔维诺、埃科,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作者帕维奇。不管是乔伊斯的意识流、马尔克斯的魔幻主义,还是埃科的“伪造的历史”和“隐秘的知识”,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帕维奇显然做得更彻底,不仅将情节全部打乱,还故意不再做重组,让读者随意选择阅读次序,可以从任何一个词条开始读。将选择阅读顺序的权力彻底交给了读者。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最适合互联网阅读的小说。它的每个条目中往往又嵌套着另外的条目,以至于读者必须来回地跳转着阅读,就像网上的超链接。这本书写于超链接出现之前,却和它完全合拍,的确令人称奇。
马尔克斯则擅长于在作品中加入深深的魔幻色彩,用拉丁美洲的梦境来装点他的现实,《哈扎尔辞典》中也充满了巫术和神话,那令人称奇的盗梦行为更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2010年,中国人曾经被一部叫《盗梦空间》的电影深深吸引,为剧本的想象力折服,但实际上,电影的想象力是根植于欧洲文化的,对于中国人的震撼远大于欧美。如果看过《哈扎尔辞典》,就会发现,和那部电影比起来,帕维奇创造的无限世界才更加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