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走进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探访专家如何引导青少年说出心事。12355专家、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袁胜芳告诉家长,和孩子聊天,有方法也有诀窍。
心结未解易成“心病”
从12355热线2005年开通至今,袁胜芳已经是连续第八年坐镇热线接听席了,每月一次,风雨无阻。节前的一天下午,她坐定后不久,电话那头就传来一名19岁男生小尚(化名)焦虑的求助。
小尚在本市一所中职校读高三,即将参加三校生高考。但曾经的一段经历却总如梦魇般困扰着他———初中时,因为父母离异,家里经济条件欠佳,他在班上时常被几个调皮鬼欺负。如今虽然时过境迁,小尚却不知为何无法走出惧怕情绪,担心当年的同学还会来找他、打他。“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可能我早就考进了名牌高中,不用参加三校生高考了!”小尚怨恨地说。
退休前,袁胜芳曾任本市一所中学的副校长,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她发现,近年来,热线那头的求助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大部分来自缺损性家庭,且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忙于为生计打拼,孩子长期无人倾诉,起初的小小心结,会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长久影响。
积极角度看待问题
旁人难以理解的心结,困扰了小尚整整三年,但是在和袁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小尚的语气明显轻快起来。短短30分钟聊天,为何能让受助者如同服下情感“特效药”?记者发现,袁胜芳的方法,很值得家长一学。
一是耐心倾听。情绪的波动,让小尚的叙述有些啰嗦,但在接听过程中,袁胜芳时不时用简短的言语,安抚小尚的情绪。
二是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小尚觉得自己很倒霉,袁胜芳宽慰他,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学校也会发生,并不罕见,只是这个阶段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的表现。袁胜芳引导小尚从另一个角度,积极地看待他眼中的“倒霉”。
三是中肯的建议。“改变别人很困难,但是,你可以努力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左右。”袁胜芳对小尚说。当了解到小尚被同学瞧不起衣着不整也是重要原因时,袁胜芳告诉小尚,不妨从改变自己形象做起。袁胜芳提醒家长,孩子心情烦躁时,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说教,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爱不当反添压力
除了缺损型家庭,在普通家庭,沟通障碍同样存在。袁胜芳发现,家长不当的“关爱”,不仅无法让孩子舒心,反而会倍添压力。
“默默地站在身后,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是袁胜芳给家长们的建议。孩子如果不愿立刻告诉你发生了什么,逼问并没有用,不如让孩子去房间休息一会,或者轻拍他的肩,表示你会是他坚强的后盾。有些家长和孩子交流,三句话不离学习,或者总是重复性地问一些生活琐事,孩子厌烦在所难免。袁胜芳建议,家人齐聚的时刻,世间百态都是话题的来源。“让孩子有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感觉,孩子自然愿意和你分享他的观点和态度。”袁胜芳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