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出国去,常在街上,或是饭店里,或是“shopping mall”(大型商场)见到一些年轻的同胞,或者说是中国的孩子们,一簇一簇地走着吃着玩着,年纪基本上是十七八岁,甚至再小些。我知道,这是些刚出国不久的留学生。由于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美国人就给了他们一个专用名称,叫“fresh off the boat”,简称“FOB”,翻成中文,是“刚从船上下来的新鲜货色”。我不喜欢这个有点调侃意味的称呼。为有别于二三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出去的那一代,就管他们叫“新生代留学生”吧。
新生代们真的很年轻。大部分是去读大学,也有一些只是初中毕业,出国是去上高中的。有一次我去费城的唐人街上用餐,进入一家中式饭店,只见里面几张圆台面已被一圈圈的黑头发们团团围住,大致数了数,竟有四十多人。他们无论男女,个个面孔圆润,有一些还带着娃娃相,年少得可以,而且还操着一口国语,吸起面条来滋滋作响,一望而知刚出来不久。问老板,老板说,那是一家留学中介带来的,刚到,小家伙们就想家想中国饭菜了,所以就包下了这一片的大台面。
我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方知我国近几年里送出国的“新生代留学生”,与年俱增,大有再一次形成“留学潮”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在美国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总数62万人,其中中国人约4万;可是到了2012年,中国赴美的孩子竟已达到了15万人。必须说明的是,这个从中华大地送出国的数字,还没有包括去往近年大大开拓出来的欧洲和大洋洲!
这批新生代留学生与老一代留学生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基本上是被父母送出国的。送出,大不同于冲出、拼出、钻出。被送出的孩子,大多由老爸老妈以心血灌注成长,在国内的日子过得并不艰难,电脑和网游令他们早已与世界相通,所以他们未见得多么地崇洋媚外,出国的积极性往往只在于开开眼界,甚或是逃脱那催命的高考苦夏。他们其实是很被动的一代。
于是他们大多留学留得并不十分地投入。数年之后,许多人厌了倦了,拿了个学位也便打道回府,滞留他乡的比例,并不高。我周围有好几个朋友,多年前听闻他们送了孩子出国,最近却又知这些留学生回来了,在这里找到很不错的工作了,有几家还邀我去参加了回归者的婚礼。那新娶的媳妇或是入门的婿郎,也都是在彼岸留学时的同窗。
留他们学的洋人们很欢迎他们。他们中还是不乏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可堪造就的人才。读书读得好的,洋人机构会给予很多的优待,助学金啊,奖学金啊,安排勤工俭学啊,进入上一层名校啊,很实在地勾引得你留下来。当然,这些大批涌入的留学生,也为那些收纳国带去了可观收入。据我所知,每个留美学生的每年开销,为六七万美元,即35万-45万人民币,这还只是正常消费,即学费和生活费,如果还要买个住房、开个跑车、常去个夜店、热衷于张罗“party”呢?如果老爹老妈还要“常过去看看”甚或当个贴身保姆陪读侍郎呢?那就进一步促进那个国家的消费、提高他们的“GDP”了。
关于这一批新生代的故事,国人知道了不少。但上了媒体的,大多负面。特别是其中一些“官家子弟”、“富家子弟”,耗了大笔爹娘“辛苦”弄来的钱,跨出国门去吃喝嫖赌,尤其招人嫌恨。近期那位一十九岁公子,无照驾了豪车去撞得人家老美一死多伤,老妈闻讯赶去,“哗”地一声撕出一张200万美元的支票以取保,更是令洋人咋舌,让国内千人唾万人骂了。
但是,“坑爹”的不肖子孙,毕竟还是少数。许多好好地读着书并且显示出了中华儿女之潜在资质的,正在扎扎实实地充实着自己,准备着成为社会的栋梁。我读到过美国一家杂志的专论文章,那上面说,美国本土成长的学生,往往怕苦怕累,不愿意就读一些复杂枯燥的理工科,而外国留学生前来,正好可补这些专业空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在他们里面,会出现征服癌症和艾滋病的领军人物呢”。你看,连老美都在看好着这新生代的留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