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说得多了,便似老生常谈,但却未必不对。比如“从娃娃抓起”,其实在很多时候,仍是至理。
要解沪语传承危机,要从娃娃抓起,特别要从幼儿园的娃娃抓起。为什么?因为问题,或曰危机,恰恰是出自幼儿园。许许多多上海孩子,原来是会说上海话的,可是因幼儿园只准说普通话,一入园就此改口。说上海话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不得不跟着孙辈说“洋泾浜国语”,几成申城“一景”。
现在,市教委答复政协委员的提案说,将在幼儿园试点上海话教学,这是个好办法。正可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有人担心此举会对外地孩子不公,亦属多虑,幼儿阶段,学语言能力超强,孩子们学起来,快来兮。
上海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我们的祖辈、父辈当年从五湖四海而来,不是大多都学会了上海话?身为新上海人,会说上海话,有何不好?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之类的道理,说过很多次了,不赘。
解上海话传承危机,现在开始从娃娃抓起,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