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风靡大江南北的手语舞《小草》和《我的中国心》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由聋哑人最先表演的节目,曾走进许多中小学校的文艺晚会。一大批上海残疾人节目曾屡获大奖,还出访多国演出,那时,上海残疾人特殊艺术的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然而,近十几年来,上海的特殊艺术却跌落谷底,个中原因,经费局促占了大头。
经费 常常捉襟见肘
市残联宣文处处长周新建目睹了上海残疾人艺术的繁荣与衰落。她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残疾人艺术水平在国内“绝对是第一块牌子”。然而,自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后,上海逐渐走下坡路,多年与全国大奖无缘,别说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节目,就连在上海舞台上走红的残疾人,也都不是上海本地人。
几年过去,每每回忆2009年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情景,周新建都有些痛心:“上海市残疾人演员一共有几百号人去南京,总经费才80万元,还不如一些省市排练一个节目的开销大!正是因为预算少,训练弱,人员和节目不足,上海团甚至连12个项目都没法全部参加……”更尴尬的是,演员捧奖荣归,连奖金都捉襟见肘,与兄弟省市横向比较,着实寒酸。
今年8月,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将在福州举行。经过四年磨剑,上海残疾人将参加全部12个项目的角逐,情况比上届有所好转,然而,同样的困境依然存在。
定位 不能自认“特殊”
谈到残疾人艺术,人们往往会加上一个定语:“特殊”,即残疾人特殊艺术。但在市残联的文化干部看来,要让残疾人艺术走向大众、走向融合、走向精品,就要拿掉这个定语。在上月举行的中残联会议上,上海的宣文干部呼吁:“残疾人艺术不能局限在残疾人的小圈子里,更不能仅仅满足于以自强不息精神博取同情分,而要以真正美好的作品打动人、鼓舞人,因此,首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特殊’!”
近几年来,上海的残疾人艺术正沿着着力消除“特殊”二字不利影响的道路,将艺术道路越走越宽。残疾人合唱团两次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去年还先后参加日本蒲公英音乐节和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合唱峰会;在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花车大巡游上,嘉定区肢体残疾人的轮椅舞连续两届亮相,被喻为“轮椅上的精灵”;静安区拐杖乐队、闸北区盲人戏曲沙龙、长宁区电声乐队、浦东新区铜管乐队、嘉定区阳光艺术团等,也是活跃在社区舞台上的一支支生力军。
期待 共同扶持品牌
小小树苗一旦有了公益人士认养,就可能茁壮成长;上海残疾人的众多品牌文化项目想要破土而出,也期待着品牌单位和爱心人士“认养”,给予物资、场馆或智力等支持。
残疾人事业的资金蓄水池,主要是由各企事业单位按章缴纳的残疾人保障金。国家对这笔资金的适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就限制了用于文体事业。市残联负责人指出,这一规定制定时,经济尚不发达。现在,上海残疾人温饱无虞,康复、就业等民生事业显著发展,通过文体事业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有关人士曾在许多场合呼吁,上海应该在残疾人保障金使用范围上有所突破,大力扶持残疾人文体事业发展。在政策尚未解冻之前,市残联正在与本市文化部门探讨,通过各区县的群众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兴趣班等形式,让残疾人更多地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并呼吁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提供支持,打造精品力作。
实际上,在全社会大力协助下,上海残疾人文化已有不少比较成熟以及初具雏形的品牌项目,例如,上海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在全国走在前列;新苗舞蹈团、残疾人合唱团等采用社会化运作模式,委托专业团体托管,取得不少成绩……
或许,上海目前还没有能像《千手观音》那样一炮走红的节目,但正在为此呕心沥血的人们相信,如果有多一点资金投入,多一分爱心扶持,假以时日,上海的残疾人艺术一定能再创辉煌,与爱心单位共成长!(募集热线:63232423、63232210。)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