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儿童节。让所有儿童远离一切危险,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是这一世界性节日的核心理念和目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0日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侵害儿童事件”频发的当下,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呢?笔者以为,关键要打好三个基础:
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健康。全力让孩子保持身体健康,往小里说,是父母和家长们天大的事,往大里说,也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但当前的社会现实是,损害孩子健康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发财致富的工具和手段,诸如儿童垃圾食品、有毒服装、居室污染、使用童工、有毒玩具,等等,这些“吃穿用”的东西,直接危害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我们首先要对损害儿童健康的事情,采取“零容忍”政策,严厉打击,全力创造保障孩子身体健康的社会环境。
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安全。在日益多元、复杂的社会中,似乎孩子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危险因素,如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在校外活动场所等,主要包括意外受伤害、交通安全(校车等)、应对灾害、陌生人防范等等。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因此,聚全社会之力,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是大大的关键。一方面,从家庭到学校,要实实在在地给孩子们传授如何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另一方面,要坚决严惩拐卖儿童、强奸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天真快乐是一种生存体验,也是孩子们应该具有的真实生存心态。但事实上,在“分数论成败”的升学导向下,赶上各种培训班成为家长们的无奈选择,孩子们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业焦虑成为孩子们“不开心、不快乐”,甚至“抑郁”的首要因素。另外,在生活中,“iPad一代”、“斋童”、“线上娱乐线下无娱乐”等,使得孩子们成为“找不到玩伴”的“孤独一代”。还有,在当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不良风气下,部分家境条件差的孩子,无法与别人“拼爹”也生活得不开心、不快乐。因此,关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让孩子们保持自信、乐观的阳光心态,快乐过好每一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此,学校要推动“苦学”向“乐学”转变,让孩子们真正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觉;要改革以“分数论成败”的做法,探索新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真正减轻一点孩子们极其沉重的学业负担;城市规划也要考虑孩子们的需求,规划建设更多的社区公共游乐空间和公共文化设施,让孩子们有时间、有机会、有去处,按兴趣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交伙伴,增长见识;家长们应该学习家庭经营智慧,创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