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在燃烧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
康 定
静夜凝眸
  康  定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在本市上演了6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励志话剧。话剧写了三场戏,却概括了陶行知的一生,我仿佛看到陶行知的生命,在为教育而燃烧。

  《晓庄的钟声》演的是陶行知与追随者姚志贤在南京郊外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戏。这所学校是为培养乡村教师而办的,陶行知要求学生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个培养目标,被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誉为“世界教育的新曙光”,就是在今天来看,也是很理想化很超前的。但却困难重重,没有经费,土匪又来勒索,国民党政府也以学校隐藏共产党为由勒令解散学校。

  《古圣寺的春意》讲的是陶行知抗战时在重庆办育才学校的艰难经历。在饥肠辘辘中矢志不渝办学,是这场戏的基本情节。学生每天葫豆稀饭,饿得前胸贴后脊梁,有杀野狗解馋的,有偷村民桃子的,陶行知以“肚子瘪下去,精神鼓起来”自勉,四处募捐办学。音乐家马思聪因学生杀狗要辞职,陶行知求马思聪原谅学生,他担保学生都是心灵纯洁、善良可爱的好孩子,一席话,教育家和音乐家都感慨地哭了。戏中展现了陶行知的乐观精神,他题诗作画:“朝朝暮暮,欢欢乐乐;一生一世,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学校经费山穷水尽之时,姚志贤提议暂时解散学校,陶行知却提出要以“抱着爱人游泳”的精神,游过激流到达彼岸。他捧着周恩来送来的粗毛衣悟出思路:走教学做合一,演艺卖画,开荒种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路。而此时,国民政府又来聘请陶行知去大学当校长,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交换条件是将育才学校交出来,原因是学校的教职员有四分之一是共产党。陶行知当然不会上当,他以国共合作为挡箭牌,在学校自办国民党分党部,这显示出陶行知的智慧。

  《上海滩的晚霞》写的是抗战胜利后,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要迁至上海宝山,此时,内战烽火又将燃起,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陶行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演讲而被特务打伤,上了黑名单,特务扬言给陶行知准备了第三颗子弹。陶行知终于为了办学,为了新中国而心力交瘁累死,实践了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身虽逝,但他的教育思想已在陶氏门生中扎根,他的学生田大春、林小玲这对爱侣决定相伴到湘西山区去办学。

  话剧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为主线,着重刻画陶行知爱心育人,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他对中国教育的一腔赤诚感动了学生,也感化了国民党特务余士麦、梅静、王二狗等人。剧中序幕的戏虽寥寥数语,却已交代了陶行知是留美博士的背景。他回国后在南高师当教授,每月有500大洋收入,生活非常优裕,但为了实现办乡村师范学校的梦想,为了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他毅然辞职,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去乡村办学。话剧又以陶行知争民主、争自由与反动派斗争为副线。全剧由陶行知20多个故事组成,像冰糖串葫芦一样,虽无强烈的戏剧冲突,却生活气息浓郁,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饱满。戏在充满诗意的“最后一封信”铿锵有力的演讲声中戛然而止,给观众以强烈情感冲击。当然,这部戏也有过于平实的缺憾,可再增强些情节和情感的张力,尤其是第三场显单薄些。但瑕不掩瑜,仍是一部有艺术感染力的好戏。

  这部戏由多家单位联合推出,在全市教师中通过观剧,掀起了学陶师陶热潮。一部戏散发的正能量,因此引发的陶研新风,也值得借鉴重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怀念乃珊
生命在燃烧
丢不掉
味美河豚
(画堂春)
一个老人与他的藏书
荷花(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生命在燃烧 2013-06-10 2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