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味美河豚
傅晓红
  傅晓红  

  小学时,家住长江边。如今金贵无比的“长江三鲜”中的鲥鱼、鱽鱼,六十年代并不稀罕。阳春三月一到,我家饭桌上就会有鱽鱼,红烧、清蒸,一直吃到清明后,鱼刺硬了才舍弃;鲥鱼块头大,菜场都是分剁着卖,家人常称四五寸宽的一块回来清蒸。鲥鱼肉细脂厚,油脂全藏在鱼鳞下。蒸烧时不刮鱼鳞,急火猛蒸,鱼鳞中的油脂渗入鱼肉,端上桌鱼透明银亮、香味扑鼻。大人再三叮嘱我们要连着鱼鳞吃,那肥嫩鲜美的滋味如今还念念在心。今春鱽鱼上市,卖3800元一斤,咂舌之余,感叹鱽鱼早与寻常百姓绝缘,感慨今天的孩子少了我们当年的福气。鲥鱼几近绝迹,虽然国家禁捕多年,仍无起色。如今酒席上出现的鲥鱼,都是漂洋过海美国来的。海里的称之为鲞,其滋味与长江鲥鱼实在差之千里。

  “长江三鲜”的另一鲜是河豚。苏东坡写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看来宋代人就已品尝河豚了。河豚肉虽味美,但它的血液、内脏、卵、眼睛都有剧毒,每年都有人吃河豚而亡,解放后国家明令禁止食用。我小时此鱼只在传说中,没谁见过。故事传得邪乎:主人请客吃河豚,烧好后大厨先尝,十分钟后客人们看大厨没事开始动筷,谁知吃着吃着一个个喊嘴麻、手麻,都从凳上滑溜到桌下,主人一看不好,忙从茅坑舀来大粪猛灌,众人大吐后才得以保命。那时被告知若吃河豚中毒仅此一法可活命, “拼死吃河豚”就是讽刺那些贪口福不畏死亡的人们。

  长江边的扬中、仪征、靖江等小城,历来有嗜吃河豚的习俗,有专做河豚的大厨,懂得如何洗净无毒烹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吃河豚的风气越来越盛,河豚身价扶摇直上,每到清明前后,部里、省里、市里一拨拨人直奔那里吃河豚,听说一顿河豚宴价值上万元。普通百姓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直到这个世纪初,我才有机会跟随朋友在仪征品尝过一次河豚。白煨、红烧,各有所妙。我觉得河豚既兼鲥鱼之肥,鱽鱼之鲜,又比鲥鱼肉细,比鱽鱼肉嫩。很是味美啊。

  近十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控毒”河豚的成功,能烧河豚的饭店普及起来,吃河豚变得寻常了许多。秧草河豚,似乎是烧河豚的固定搭配,最近看到一本《扬中河豚菜谱》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居然创新出一百多道河豚鱼的烧法,让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

  今年春江水暖时,我在扬中有缘品尝到特级河豚烹饪大师亲手制作的河豚佳肴。其中一道河豚涮锅令人难忘,晶莹剔透的河豚鱼片,呈浅奶黄色的河豚肝,没入沸水中“七上八下”一番,蘸着酱油,入口即化,嫩极、鲜极,本应剧毒的河豚肝入嘴油润滑腴,简直可以跟鹅肝媲美。难怪河豚的魅力是无法抵御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怀念乃珊
生命在燃烧
丢不掉
味美河豚
(画堂春)
一个老人与他的藏书
荷花(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味美河豚 2013-06-10 2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