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传统习俗有魅力
孙云 江跃中 姚丽萍 叶薇 钟喆
  雕花楼里

  包“广利粽子”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松江区中山西路的百年老宅杜氏雕花楼,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端午节前夕,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刚刚在此落户。正值端午节,远近闻名的广利粽子传承人王佩华,把材料搬到了这里,现场为游客制作,卷粽叶、放糯米、加肉、包扎……整个过程让游客看得清清楚楚。广利粽子店是一家创建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的百年老店,为了让这个手艺发扬光大,王佩华说,最近正在申请泗泾镇的非遗项目,明后年还会申请区里的非遗项目。

  老西门

  香囊传承秀

  老西门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端午来了,弯弯曲曲的弄堂就成了粽子的“制作工坊”。赵钱孙李家的阿婆们聚在弄堂里,湿漉漉的粽米,新鲜的粽叶,七嘴八舌聊着天,说话间,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了。每年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在老西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端午节,老城隍庙童涵春堂门前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保健香囊技艺传承秀”:一溜摆开的桌子上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小布料、彩绳、丝线、挂饰配件、香喷喷的中草药粉……老中青三代香囊达人,在现场展演纯手工制作工艺,既有传统的心形、粽子形,也有今年的最新款——项链式、十字绣式等,裁剪布料、串配饰,不一会儿手中的彩色布就变成了一只只玲珑可爱的香囊了。

  大团老街

  卖“芦娘”

  “新鲜的‘芦娘’要哇——”今天是端午节,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街,农妇们正用南汇话殷勤叫卖包粽子的苇叶。一位腰束花布口袋的农妇笑着说:“这是今早刚从河边采摘来的,还带甜带香呢!”在南汇,苇叶和艾草分别被当地人称为“芦娘”和艾蓬。只见,大团镇永春北路上的千米老街,左右尽是枕河人家,一把把连枝带叶的绿色艾蓬高悬大门,门内还飘出煮粽的清香。老街上,60多岁的周阿婆正在向游客现场表演包粽子,只见她左手拿“芦娘”,铺上洗净的糯米,嵌入大肉,裹紧“芦娘”;右手扎丝绳,一抽一绕间,10多只本地肉粽5分钟就摆上了桌案。

  华亭湖畔

  诵祭文

  松江区端午龙舟赛已经办了5届。松江新城华亭湖上,龙舟选手奋勇向前。赛场外,主办方还把传统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融入其中。今年的松江区端午龙舟赛引来5000多名观众。龙舟赛成了运动、感受传统文化、亲子交流的嘉年华。龙舟赛开幕式上举行了民间“拜水仪式”,扮演屈原的朗诵演员手捧竹简,伴随舒缓悠扬的古乐声,吟诵一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拜水祭文。10位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赛道旁的滨湖广场,包粽子、捏泥人、剪窗花……大手牵小手,不少摊位的队伍排出十几米远。松江区文广局副局长薛亚锋介绍:“龙舟赛办到第5年,民族风、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像泗泾广利粽子、枫泾烧卖、鹿鸣糕团、叶榭软糕等端午传统食品‘送’到赛场,有吃有玩,更具吸引力。”

  本报记者 孙云 江跃中 姚丽萍 叶薇 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高考专题/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高考专题
   第B04版:高考专题/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高考专题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0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艾叶处处飘香 “手包粽”网上夸
端午节,传统习俗有魅力
新民晚报焦点A06端午节,传统习俗有魅力 2013-06-12 2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