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藏“迷你篮”
原野
  ◆ 原野(上海)

  收藏天地千奇百怪,我收藏了不少迷你篮。“迷你”意为小的,短的,袖珍型的,是从香港、澳门地区传入的外来语,由英文mini一词转化而成的,指同类中的极小者,通常形容小巧可爱迷你,也是一种时尚。

  第一只竹编篮(图左1)是我六年前赴赣南旅游,在排队等候漂流,路边拐角处一位竹农正在边织边售,我以25元收下的,它直径11公分,尽管式样土气,却是篮中个头最大、最壮实的一只篮。框架和提把由竹骨削制,篮口、底因受力重,由竹青编织,充分透显了老区人民纯朴、厚实的情感。

  第二组三只篮(图左2)是我2005年,在清闲的茂名南路56号内收进的,为觅到一串上面挂满各种小篮、包、帽等产自东南亚的草编挂饰,半年去了五次才见到了女店主,并以300元才成交的,其中最小的一只篮直径仅3公分,为我收藏中最小一只篮。

  第三组应称“背篓”(图左3)。是在凤凰古城街上以每只40元买的。湘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手提、肩挑不方便,便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仍盛传“篓不离背,杵(用来支撑的木棍)不离篓”之谚。

  第四组一对柳编篮(图左4)是亲戚赴深圳,知道我喜欢收藏小篮,于是带回一只红色的柳编篮和一只白色的小花篮,能放入这花篮的花不知何处有采?

  第五组为历史悠久的傣族竹编篮(图左5)。是七年前在天山茶城内,以每只30元收进的。工艺精细、美观,傣族男子从小学竹编,有一手精湛技艺。如果一个小伙子不会竹编,就被视同姑娘不会织绣一样,很难找到心爱的伴侣。

  第六组手提篮,是享誉东南亚的福建永春漆篮(图左6)。是在上海艺博会上以50元购得,一只白坯是商家赠的,另一只是加工后的漆篮。以竹篾编成篮坯,经裱褙纱布,涂盖油灰,上漆描金而成。它有“竹篮打水水不漏”之说。

  第七组(图左7)一对来自云南普洱的竹篮。知道喝普洱茶益处的人不少,据说可减肥、降脂、降压、抗衰老、抗癌、解酒等近20种功效,被赋予“长寿茶”美称。但了解如何保存的人不多。茶这么名贵,将它藏在密封性好的瓷、锡罐中?错了!它必须是透气性好的容器,使藏品加速陈化;反之,透气性差的容器,不利于茶的陈化。普洱茶可长期存放,且愈陈愈香,故被称作是“可以喝的古董”。

  第八只篮为藤田灯船篮(图右2)产自广东佛山,它仿制美国人喜欢的居家品牌——灯船篮工艺,做工考究,采用三种材料构成,骨架和柄用竹,编织用藤,篮底用木。但价格不菲,2010年在虹桥花卉市场一家工艺品铺以65元拿下的。

  最后一组产自上海(图右1),大的为遐迩闻名的嘉定草编,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的滩头河边,自明代起出现,光绪时得到发展,近代草编已十分发达;小的是塑编篮,精明的上海人废物利用,用塑封带替代竹篾,既牢固又耐用,六七十年代到处可见。2003年南京西路改造,一家即将歇业的香薰店员见我诚心收藏,仅以五元就给了我,成为我“篮藏”中,一件难得的可以见证历史的宝贝。

  民间收藏,见多识广;只要坚持,天地宽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法制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一九五四年的铁路列车运行规则
收藏“迷你篮”
青花矾红 素坯清灵
女人花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收藏“迷你篮” 2013-08-31 2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