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贪总局局长亲授“弟子”出师
陈其禄 程姝雯 吴耀谦
  ◆ 陈其禄 程姝雯 吴耀谦

  7月20日,刚毕业不久的李传文发了一条微博:“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壮的人,他们都嘲笑我;之后我要去好莱坞,成为电影明星,他们笑得更大声了……让旁观者都见鬼去吧,因为他们只会说三道四,只要你自己努力,你就可以做到最好。” 

  这是曾担任过美国加州州长的好莱坞明星阿诺·施瓦辛格的话。李传文是中国人民大学(下简称“人大”)法学院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班的首届毕业生,也是班长。 

  这个一度在国内独一无二的班级,在校外有个响亮的称号——“反贪硕士班”。他们的老师中有最高人民检察院一批高层“反贪精英”,不但要学习测谎技术,还要在模拟审讯室中“审讯”自己的同学。 

  然而,随着第一批毕业生步入职场,职侦班正在面临外界越来越多的审视。 

  检察系统官员出任导师

  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的何家弘教授是职侦班的催生者,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大boss”。在不少同学眼里,他是一位理想家——写过5部小说,致力于在文学中构建一个没有贪腐渎职的天地,并照应现实。 

  2006至2008年,何家弘在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挂职锻炼,任副厅长。期间,他对腐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国内某些地区和行业,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此外,基层的检察机关,反腐工作难度很大。检察系统基层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也是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地区,真正受过专业培训的人都很少,岗位也不受重视。”对此,他挂职时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在职培训,包括与时任渎检厅长的陈连福合作编写教材等。“当时就萌生了一点想法,为何学校里不能做这个事呢?” 

  2008年他回到学校时,正是“官员财产申报”话题大热的年头。为了呼吁建立相关制度,他怀抱着知识分子的理想投书媒体,还与高级领导聊过。2009年底,他从争论中抽身后,当年的想法再度浮现。2010年春节,他觉得可以搞教学改革,开个职务犯罪侦查学方向——如果成功,这将是国内的先例,或许还能从侧面推进反腐制度建设。何家弘“胡思乱想”了一番,拨通了陈连福的电话,此时后者已是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当时何的想法是,人大和最高检搞一个联合培养机制,结合最高检的专业实务优势和人大的学术基础。两人一拍即合,各自的领导也对此事颇有兴趣。2010年5月26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新的专业实施双导师制,除了法学院的教授之外,还有反贪总局局长陈连福,副局长徐进辉、马海滨、孙忠诚、王利民,渎检厅长李文生,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高保京,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杨迎泽,一共8人。“反贪硕士班”也开始受到舆论关注。 

  专业课不“对外开放”

  “选方向报名时,职侦专业最火。”职侦班首届毕业生穆原说。2010年9月,他考入人大法学院后,得知证据学教研室有个新专业,便报了名。更多的人,则是通过媒体报道听说“反贪硕士班”后,怀抱着理想而来。

  事实上,职侦班火爆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教授们的想象。他们原计划从人大已录取的法律硕士中招20人,没想到一下子来了92人报名。最终,首届职侦班共招了30名学生,6名法学硕士,24名法律硕士。研一时,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上法律基础课;到了研二,诸如职务犯罪侦查技能、侦查实务等8门专业课,便成了职侦班学业生涯里的重头戏。其中,侦查实务课由最高检派出的8位高官轮流讲授,通常由陈连福负责第一讲,介绍中国反腐的形势、现状和具体案例。“上课时导师们没什么架子,还会留手机号,说遇到问题方便沟通。”吕凡说,课后她不太好意思打扰领导,但也有同学经常向这些导师咨询。 

  侦查技能则包括指纹提取、印章鉴定、电子侦查、犯罪心理分析等,由最高检和人大联合授课。首届职侦班开学后,法学院还专门设置了模拟审讯室和测谎设备。据一位在读学生介绍,模拟审讯室有一道单向玻璃,其他同学可以在外面观摩;上课时老师会先准备“剧本”,由学生分组扮演检察官和嫌疑人。偶尔,老师也会来一番“客串演出”。通过这门课,不少同学切身体会了审讯工作的艰难。“情景相当真实,就是时间太短了,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挺难问出东西来。”这位同学笑着说,如果“审讯”陷入僵局也没关系,下课铃一响也就结束了。另一个重头戏是测谎。吕凡回忆,受测者坐上测谎仪后,拿到一个数字;测谎者在猜测数字的同时,对方回答“对”或“不对”。如果测谎者猜中了,受测者撒谎否认,测谎仪上的指数就会有明显波动。“我拼命暗示自己,忘掉那个数字,一概答‘不对’,结果试了4回都没伪装成功。” 

  她的师弟、2011年入学的吕宏庆,则对电子侦查情有独钟。“假设一个官员将银行账户和密码存在电脑中,怎样找出来?”吕宏庆说,班上曾分组进行对抗赛,一位同学将资料藏在某个游戏的地图里,首先他们得找到相应的游戏软件,再把游戏打通关,最后才能点开地图拿到资料。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职侦班学生们不仅要“察言观色”,甚至得“直取心防”。“就像中医里的望问诊切。”李屾说,导师传授了一番“秘技”:突破心理防线的前提,是对嫌疑人的基本资料有详实的调查和了解,从而直取对方心理最重要、最脆弱的一环。这些专业课,加上最高检领导的全力支持,职侦班的同学们逐渐习得了“反贪腐十八般武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不对外开放。 

  毕业生入职“上手快”

  今年6月,除了先行毕业的6位两年制法学硕士,24名职侦班同学拿到了毕业证。 

  7月4日上午,李传文跟着“师傅”坐上了前往北京朝阳法院的汽车,这是他毕业后的初次上庭。今年夏天,李传文考进了北京市检察院。“很多事情我们课上都演练过,比如我把第一次拟的笔录给师傅,对方就说写得挺像样。”李传文说,自己虽然刚到岗,但由于有检察机关实习的经历,他对工作并不陌生。 

  根据培养计划,校方会在他们研三时,安排他们进入检察系统实习,并由最高检出具介绍信。与其他同学相比,穆原是个“幸运儿”——2012年夏天,他在北京市检察院实习了近一年,是同学之中实习时间最长的;他跟踪观摩了多起案件查办,收获颇多。在实习单位,他跟着反贪局检察官丁燕鹏学习了初查取证、预审技巧等。《羊城晚报》曾转述丁燕鹏的话说,检察官们评价职侦班学生,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上手快”:“安排他去银行查账,他不仅完成基础工作,还分析资金走向,筛查出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穆原和李传文都认为,外界正在夸大他们的作用。在其他同学眼里,舆论对他们充满了误解。李屾回忆,从班级创立之初,嘲讽和质疑便从未停止过。吕凡认为,这和媒体的过度报道不无关系。她坦言,自从毕业以来,自己已被媒体“采访过很多次了”。对此,何家弘说,相比其他专业,职侦班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反腐工作,但潜力发挥还有待时间检验;不过,人大的尝试已产生示范效应,目前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都加强了对“职业犯罪侦查”的培养,并有意开设类似专业。而网上对职侦班的质疑,多半并不真实。比如,他们之中没有人进入最高检任职。在24名毕业生之中,有13名进入了检察系统,其他同学的去向则颇为多元——有人进入诸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政府部门,也有人去了银行或房地产公司。 

  就业问题,一直是何家弘心中的一块大石。直到今年6月,最后一位毕业生签下工作协议,他才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提起同学们的具体去向,他还是略感失望:“有点遗憾,我们本来希望有三分之二的人去检察院。当然同学有自己的选择,其他领域的待遇可能好一点;也有同学是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很优秀,但竞争也很激烈,希望后面几届进检察院的人更多一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穆原为化名) 摘自2013年21期 《看天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法制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反贪总局局长亲授“弟子”出师
唐云传
养 女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反贪总局局长亲授“弟子”出师 2013-08-31 2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