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从媒体听到月饼票黄牛叹苦经,说公款团购月饼票的单位少了,倒卖月饼票没了货源。公款来自公共财政,省了公家的,就是大家的,应该。
昨天,人民日报上有篇文章,作者说他清理桌子翻出一堆新年贺卡,大多是兄弟单位寄来的,还有一摞自己单位批量印制的,批评“四风”造成的浪费。在微博微信时代,用公款印这种人家收到就扔的垃圾,实在不应该。
再说一事,有些单位公费订报纸,一订一大堆,看都看不过来,成叠地扔到废纸堆里。像我们做报纸的,知道每张新闻纸里浸着编辑、记者的心血,不免感到可惜。
这两三件事,成或不成,皆因公费。正常的办公经费开支是必需的。但浪费、奢侈、揩公家油的行径,都是应受到约束的。不能因为缺乏约束,让一种可以随意使用公费的特权,在“三公消费”的名义下,浸淫于社会运转的角角落落,像酸一样腐蚀着这个社会的肌体。
这种特权思想,正是腐败、贪污、受贿行为的动机来源。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有了特权思想,有些领导干部内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就不再是“公仆”,而是“老爷”,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都来了。上面的人要当“老爷”,下面的人就拿你当“老爷”,“老爷”提拔顺眼的“跟班”难免失察,于是用人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一个腐败的官员,往往会带坏一支队伍。因此,不能指望腐败官员能带领人民群众真正彻底地改善民生。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笼子”的要求,其用意正在于此。而八项规定、反铺张浪费、反“四风”等,无不旨在打击特权思想。
心存特权思想,领导干部的知行就很难合一,言行就很难一致。嘴里说的是“人民的公仆”,但事实上是“人民的老爷”,老百姓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一致,怎么相信你?正如人民日报日前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讲到的:“对党员干部的‘具象化’观感、对其行为的‘具体化’判断,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度。”如果没有认同感和信任感,那么老百姓必然生活在一种焦虑和迷茫的情绪当中。流风所及,一个社会的道德感会下滑,致使社会风气变坏。
人民日报不久前发文称,“特权思想并非干部的专利”“有的人反感的不是特仅所造成的不公平,而是遗憾自己不能享受这样的特权”,这样的论断,可谓入木三分。
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安全感。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特权思想,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很难有幸福感。在“反四风”的过程中,要深刻地认识到这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尤其是要认识到特权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感的侵蚀,知行合一,努力把群众团结到周围, 凝聚奋斗精神,共同奋斗。
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是中央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盼,这样的思想对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侵害深入肌理,不可不除。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领导干部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的口碑和信任,就是因为坚定地走群众路线,以“两个务必”自我检视。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要自觉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由此,才可能成为磁场强大的凝聚力,真正担当起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