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读完公输于兰的《一只包子引出一桌菜》,我也情不自禁呵呵起来,感觉这只可爱的“大包子”似曾相识。
其实该家伙应该称“大包儿”,出自南通。有人会反驳:山东不也有大包子。可公输于兰文章中那家饭店挂出的店招“江淮情”,直截了当点明了大包子的归属地(请百度“江淮地区”验证)。
要问我怎么晓得如此清楚。因为10年前出差南通,跟大包儿嘴对嘴有过一回“亲密接触”。记得那天乘长途汽车抵达南通入住旅馆。晚饭后大堂散步,随手拿起一份当地出版的《江海晚报》,一则通讯引起我的关注:南通餐饮界有识之士为“复活”大华楼菜馆大包儿这款南通地方名点,遍访老南通,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年事已高的当年店里小伙计,通过言传身教,终于令已经绝迹近半个世纪、享有盛名的大华楼大包儿重现江湖,并受到南通市民的热烈追捧。
既然发现趣事,走过路过自然不能错过。所以决定一旦办完公事,特地登门拜访。
重新开设的包子店位于市区闹中取静的“濠北路”上。一家街面底层的“渔二海鲜饭店”仅两开间大,50多平方米,颇具寒酸相。不过门楣上方一条“大华楼包儿,通城独一无二”横幅夺人眼球,被风刮得乓乓响。
我真的没料到报纸上把大华楼大包儿鼓吹得那么烫手,竟然“落魄”于那么简陋的地方,还口气比蒸汽大。而蒸汽此刻正源源不断自搁在小店门前桌上的一格一格叠得老高的蒸笼里冒出,环绕着排队人群。虽然时钟已上午10点敲过,仍有六七个顾客耐心等候大包儿出笼。我透过弥漫蒸汽仔细打量店堂:左侧置4张桌子供客人堂吃;右首为操作台,4个大师傅正在一边两人围坐着做包子。其中1位长者约莫六十来岁。从年龄上推测老人不可能是曾经的大华楼小伙计,但至少受过大包儿真传。我对照报纸介绍,基本差不离。嗯,样子像了,内容如何?
既来之则吃之。我一出手点了1只蟹黄包(4元)、1只萝卜丝包(1元)、1只咸菜包(1元)、1只鲜肉包(1元2角)。稍坐片刻,待服务员端1盆4只大包儿上来,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正如公输于兰描绘的模样,“每个包子的直径有10厘米”。
“介大的包子!”见我咋呼,服务员乐了,“不大怎么配叫大包儿?”窘得我犹如从未见过世面,连忙坐稳当埋头甩开腮帮子趁热一口接一口。
大包儿与以前吃过的所有包子均大相径庭。不同之处我归纳总结有三点:第一,个大。谁吃过比自己手掌大的包子;第二,皮韧。其面团发好后放在案板上是堆不高的,会流向四边。因此蒸熟后的皮子发糕似的,很有嚼头且不粘牙;第三,尤为关健:馅散。大包儿肉馅原料采用新鲜夹心五花肉。为防止油水渗漏,制作肉馅时须将猪肉摆在砧板上一刀一刀剁,既不粗也不过细。如果都像现在包子店使绞肉机摇,蒸熟后肉馅准保变成一个硬结结的肉饼子。而手工剁出来的肉馅因为留住油水,所以蒸熟后依然松散,肥不腻、入口化。往日我最讨厌肉包里的肉馅,尽用筋筋拉拉的槽头肉摇出来的。但大包儿的肉馅我却吃得一点不剩。放开肚皮勉勉强强塞下2只,撑住了,剩余2只只能打包。
按照21世纪初的消费水平,南通大包儿价格不便宜。但是从分量上特别是做工上考量,绝对物有所值。相比较20世纪30年代,1只大包儿得花4个铜板,4只大包儿抵得上1升米。走进大华楼堂吃的基本属于中产之家。当然南通城里的望族大户徐家、冯家等,是唤仆人提篮子到大华楼买回来,笃悠悠坐在家中“慢用”的。
想当初,我兴师动众大老远在南通扑食;看今朝,南通大包儿闷声不响开到家门口招摇。恨得我咬碎蛀牙,拉上老婆准备直奔过去,让她也尝尝“吃不了兜着走”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