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书展的时候,我就很想收藏一套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碍于价格不亲民,一直没有下手。这几天有机会匆匆翻阅了几册,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读小学时,羡慕图书馆里有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把它们全部读完花了我一个学期的时间。废寝忘食的日子里,多多少少记住了一些同龄人并不知晓的知识,也给了我和老师“抗衡”的底气。那种成就感和财富感也许不亚于炫名牌包的郭美美们。后来用零花钱买过几册插图版,每年寒暑假总要拿出来读一读,封面烂了都舍不得丢。
和我一般大的80后们,小时候都有很多个“为什么”吧。从两三岁时质疑“人为什么要睡觉”“太阳为什么要下山”,到四五岁时发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再到读书后好奇陨石、大气层、人体……“为什么”是童年时代最爱挂在嘴边的句子,无处不在的好奇心让童年几乎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却要等到成年,有的,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答案。有时我常想,一个孩子,究竟要明白多少“为什么”才算长大?整个一生的问题,并没有哪本书会给出明确答案,但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长大。
如果生在现在,长在这个“啥都有”的网络时代,我或许不会再对这些“为什么”感兴趣。打开搜索引擎、微博上一发问,不要说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百万个、千万个,也会马上得到答案。但这种唾手可得的东西,让获取知识时如饥似渴的感觉荡然无存。也许,“为什么”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这些“为什么”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天文,它给小时候的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户。我曾一度梦想成为天文学家,用望远镜观察无尽的蓝黑色夜空,记录每一颗星星。虽然我现在没有成为天文学家,但当看到夜空里熠熠发光的星星,还是会心驰神往。
其实,初读“为什么”的时候,很多内容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才会那么耐心地去读这些现在看来略显无聊的书。但是不管如何,“为什么”们构建了我整个人生的知识架构,也让我对世界有了无限的期待。
谢谢你,《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