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星巴克与沙县小吃
方 翔
  方 翔

  近日,有媒体调查了星巴克在四个国家的售价,中国居首位,不仅高于美英发达国家,甚至比发展中国家印度也高出一倍。报道一出各方关注,有人认为,星巴克在中国成了“土豪”,谋取暴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市场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星巴克究竟应该卖多少钱,这其实只是一个商业问题,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能够接受这个高价,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正如有网友所说,除了星巴克等咖啡馆之外,你能找到其他交通便利、品质如一、环境靠谱、服务到位、价格适中的地方聊天、谈事、闲坐么?总不能把人约到沙县小吃吧?

  其实,我们稍微回忆一下星巴克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这家连锁咖啡馆只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一家年轻企业,与我们本土的许多“百年老店”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小弟弟”。但之所以星巴克能把一种古老的饮品,发展到与众不同的、持久的、有高附加值的品牌,与其刚开始创业时坚守的“体验文化”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分不开。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胜的不二法宝。

  面对着海外连锁餐饮业的大举进入,我们的餐饮企业希望通过商品价格的优势与其竞争,而没有看到其成功的实质,其结果就是许多本土品牌虽然靠着低价策略占得了一时的市场,但最终还是没有赢得大多数的消费者。就拿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荣华鸡”来说,成立之初,其在上海声誉日隆。据有关资料显示,刚成立的两年内,累计营业额达1500万元,但到了2001年,“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较量中逐渐落入下风,并逐步退出了市场。

  类似“荣华鸡”这样的溃败,在本土快餐业的发展中,并不是个例。说到底,产品价格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其背后有很多深层的管理方面的东西。近年来,本土餐饮连锁业的发展掀起了又一波高潮,特别是像“沙县小吃”这样的品牌爆炸式增长,欲与海外品牌争夺市场,但感觉昏暗的铺面、表情木讷的服务员、看似油乎乎的桌椅似乎已经成了本土品牌的通用标签。虽然价格上的优势确实吸引了一部分人,但在中高端的餐饮领域,却很难为消费者所接受。

  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是海外连锁快餐业成功的基础,而让食物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消费者自觉很时尚,很文化,是它们成功的精髓。当我们走进这些店的时候,或许并不是为了解渴或者解决饥饿问题,更多地或许只是追求一种感受。究竟是应该卖产品,还是卖文化,对于像沙县小吃这样的本土品牌来说,真的需要花时间好好思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
   第A2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台湾名胜/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背书签字”能否成为常态?
西班牙旅行笔记
为什么
城市规划岂是面团
真学识与花架子
星巴克与沙县小吃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星巴克与沙县小吃 2013-10-22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