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短信相询:“我读二年级女儿的语文考题中有一道填空:‘()的田野’;我女儿填个‘美丽’,说得通吗?”我一愣:孩子这一门当户对的接榫还用存疑?再一想,八成是颇具文化水准的朋友给“标准答案”唬得找不到北了。
确实,这个填空,若无前置的限定,“说得通”的修饰语太宽泛了:辽阔、富饶、肥沃、平坦、起伏、春天、秋天、绿油油、金灿灿、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牛肥马壮……你让二年级孩子如何下手?自然,教师出此题的本意决非检测学生的相关词语的拥有量,只是要学生写出课本中出现过的那个词(即标准答案),对号入座。然而,拟题者思考不周、忘设前提而导致语焉不详。这个责任本该由出题者担当,顺坡下驴:只要“说得通”,天南海北都放行。然而“强势”教师偏偏蛮横固执:答案得按我设想的对口!于是,吃了亏、不服气又投诉无门的孩子只得要父亲主持公道。
我常私下嘀咕:怎么现在语文教师都像数学同行这般“精准”了呢?一加一等于二,全世界无一例外。然而,难道语文答案也要如数学般机械唯一?仍以“()的田野”为例,如果不设前置限定,答案可以五花八门!
还有一次小语考卷中有一道问答:“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是谁?”一学生答:“是孔明。”结果被“毙”,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按此“克隆”,三国纷争当更甚:刘备,字玄德;孙权,字仲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岂有不认可孔明为诸葛亮的阅卷老师?其实,他的思维定了“势”:“标准答案”才是唯一的至理!
忽视拟题表述的逻辑,复以数学般精准去批卷,“(美丽)的田野”被“毙”还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