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祭日到了,对我而言,浓浓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难以言表。
父亲是前年12月5日离世的。那天中午12时许,大姐在电话里哭泣着告诉我:“父亲离开我们了!”联系回去的车子,向领导请假,跟家人通报……下午1时许,我和爱人便匆忙地离开上海,往盐城赶去。延安高架、沿江高速、苏通大桥,多少次往返于这条通道回去看望父亲,可这次心情特别沉重。父亲去世前的一幕幕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1925年出生的父亲,19岁参加工作,投身革命。无论是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在公社担任领导,父亲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退休后,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先后荣获“盐城市十佳老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盐城市“爱心育苗工程先进个人”等荣誉。省、市媒体多次宣传报道过父亲教子育人的事迹。不幸的是,2007年父亲被诊断为口腔肿瘤,做了两次化疗。面对难以治愈的病症,父亲以坚韧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患病期间,他不间断地通过书信教育子女,关心下一代的成长。2008年5月9日,父亲在给我长达4页的信中,谆谆教诲:“你去上海市委党报解放日报工作,时间有限,要站好人生最后一班岗,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做好……要发扬在军队30多年养成的好作风,好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快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不辜负领导和家人的希望。”2008年8月,父亲为汇编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材料,致信各子女,收集子女、孙子女等有关材料,获奖证书及各类文章。
2010年4月底,因病情复发住院一个多月的父亲要在外地的我和三姐“五一”期间回去。七个兄妹都到了,父亲说开个会。会议内容主要是父亲病重期间的照顾与房子安排。会刚开始,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存款单,每人一份,共二十多万元。父亲每月退休金才几千元,这些钱是他多年省吃俭用一分一分积攒的。会上,大家都表示竭尽全力,照顾好父亲病重期间的生活。可父亲仍坚持目前一个人住,实在不行了再让三弟一家过来照顾。父亲就是这样,心里想着子女,想着他人。母亲30多年前因病去世后,他一直自己过着清苦、孤独的生活。
深夜,我翻阅了父亲留下的六本手稿,包括“十佳老干部篇”、“创建文明家庭篇”、“书信往来篇”“儿女一分为二看父母篇”。其中还有为我保存的从小学开始的毕业证书、毕业照及在部队时七次立功喜报等。一份份装订整齐的资料、书信、报刊剪报,照片,既记载着父亲离休以后关爱社会、关爱子女的情景,又体现了父亲一生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作风。
父亲走了,父亲永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