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玩微信时,圈子内的“朋友”很少,当时,恨不得储存在手机通讯录的都加到“朋友圈”。微信一响,马上查看,生怕遗漏重要信息。临睡前总要认真阅读发表感言,女儿谓之“批阅奏章”,直言浪费睡觉辰光代价太大。我则不以为然,认真而执著。
如今,微信的“朋友圈”扩大了,手机升级中每天还有新朋友冒出来,加还是不加?常常犯愁。或许一年多来,对某些人列入“朋友圈”产生了疑虑、对个别“朋友”良莠不分的轰炸式感到厌烦,对某些“朋友”内容的用意十分茫然甚至惊愕,对一些“朋友”自说自话扩大了“聊天信息群”有种莫名其妙感,于是微信把玩的热情骤降。
对微信自媒体产生视觉疲劳,还是微信交友圈出了问题?经验告诉我,有些人非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朋友”,即不分时间地点、男女老少、不顾青红皂白一味狂轰滥炸者,比如深夜2点还群发我飞到哪里了!你真正需要的“朋友”:你每一次关注,总能得到回音或相互有分享;尽管不常联络,但你的某种心结,第一时间就会有回应;即使错发信息,事后也会自我纠正、道歉并提醒朋友,比如前不久的“牙膏事件”;朋友从不浪费你手机的电量和宝贵的时间。
现实生活需要微信的“朋友圈”,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微信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最好载体,因此珍惜朋友是一门学问。朋友需要交流沟通,但切记,路遥知马力,惟有志趣相投、情志相合、互敬互谅,才有“朋友”交。某天有人在朋友圈发出“触霉头”内容,似乎不转发就有“血光之灾”,好像当年收到的匿名信,你不抄写内容并转寄几份,大祸就会临头似的。一位朋友挺身而出严词厉色:“朋友圈”应该都是你的亲朋好友,难道让你家人、同事、朋友,一切把你当作朋友的人遭受厄运是你的喜好?也许此人并非始作俑者,然而不假思索转发者大有人在啊。
朋友大多反感无病呻吟者,有人吃饭晒菜肴、出行晒座驾、社交晒名人、职业晒露脸、旅游晒宾馆,甚至睡觉晒枕被,当然偶尔所为朋友不会鄙视。问题是晒得离谱,像“日记内容”“工作内容”比较私密的也晒,乃至天天晒、时时晒,炫耀的无非是一种自命不凡。既非“吃货”,对菜肴猛拍犹如“取证”,生怕中毒后法官采信无“据”。“操中南海心”的发言人有之、“语不惊人死不休”传播者有之、“老军医”养生大谈经验者有之、两年前早已盛传还当今天的新闻传之者更众,如某幅五个女人的油画等。这些都为朋友们所诟病。
朋友微信的内容适时、适人、适情一定会令人愉悦。如北京的郜兄以他的收藏为主题,将感受与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后供朋友参阅;又如喜欢探究历史的周老弟,会将鲜为人知而如今还确实存在的上海马路、人情世故展现出来而让朋友们感慨;再如紫砂壶专业的朋友,规整地结合饮茶、养生等作系列介绍,让人情趣顿生,当然,偶尔的八卦新闻博朋友一笑也很开心。
超级平台的微信传播,让我们赶上了互动、便捷、快乐、廉价获取喜悦的好时代,让知识智慧的能力无限延伸,也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思维定势,把握好“发现”栏目中的内容处理、“微信”中针对性的互动、多人参与的“聊天信息圈”是否适合你我,搞明白了,也许“朋友”才能成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