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多年之后,我在洛杉矶再次相遇意大利电影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先生;现年73岁坐着轮椅的他思路依旧清晰,见到我就很亲切地喊我的英文名字“Lisa”,并关切我最近的工作和身体状况。此次,贝托鲁奇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了一次难得可贵的电影讲座。讲座前,学会放映了他的最新作品《我和你》。
中国观众是通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知道贝托鲁奇的;此片内容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交叉倒叙他三岁登基和母亲去世的传奇故事。《末代皇帝》虽然是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的合拍片,却是第一部正式进入中国故宫拍摄的电影。全片以英文为对白,其中严谨的剧本和镜头运用十足考验了当时年轻演员陈冲和尊龙的演技。尊龙也因刻画末代皇帝,获得了1987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惜败给英国演员爱德华·伍德华德。陈冲未得到金球或是奥斯卡提名,但她本人表示贝托鲁奇对她在表演艺术上有很大启发和影响。
在欧美电影界盛传一句话:“贝托鲁奇是一个不轻易让人开心的导演”;他的电影往往让人产生怀旧和郁郁寡欢的情绪,叙事方式出神入化,故事折射出各种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百态人生,其中人物也往往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充满暗喻的眼神或者动作。作为一个与贝托鲁奇合作过的演员,我亲身体会到,演他的戏是对演员自身和专业修养的高密度挑战。尊龙和陈冲分别对溥仪和婉容的演绎,至今仍然让全世界观众感动,也是无法用拍摄时代和获奖与否来定义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好莱坞,中国演员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各大奖项组委会的评委们无法从文化上解构中国演员特有的表演艺术。再加上影片发行商对中国演员的公关宣传也很有限,缺乏幕后采访或是对角色的报道,导致业界缺乏对演员们的了解。
1987年,贝托鲁奇在中国完成《末代皇帝》的拍摄,他就告诉剧组他和中国有一段爱情故事,他说他“感受到中国在开放,非常神奇也非常令人感动。”时隔27年,他对中国的爱依旧存在,看似平静,却在我心中产生了阵阵涟漪。再遇贝托鲁奇,让我有一个设想,如果《末代皇帝》是近几年拍摄的影片,那么其中中国演员在国际影坛引起的轰动会比26年前大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影视提升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现在,美国主流媒体《综艺》和《好莱坞报道》时不时会刊登铺天盖地的对中美合拍片的解析、对中国电影人走出国门的报道和国际影坛对中国演员的重视。撇开一些影视产业界关于票房分成和合拍片限制不谈,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中美影视文化的融合:纽约中美电影节、中国TCL购买好莱坞剧院冠名权、《变形金刚》成为中美合拍片。在前不久刚结束的美国电影市场上,来自中国的电影发行商和制片人们纷纷表示,“我们要感谢的是现在的大好时局,没有国际影坛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就没有那么多大门为我们敞开;我们立足国内,但也要走出去。”年轻的一代演员和影视艺术家们赶上的是一个当初尊龙、陈冲和其他老一辈演员们未曾拥有的时代,像贝托鲁奇这样的导演可能很难有人企及,但我相信,好时代下,中国新一代演员们能够再现《末代皇帝》在国际影坛上的辉煌。
发自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