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亦师亦友的德语同仁余匡复教授突发脑溢血不幸谢世。去年底,他还和我一起参加上海外教社为商讨出版他撰写的修订版《德国文学史》有关事宜而设的午宴,席间他一如既往,谈笑风生,说到他去年应德国某高端研究会之邀,去柏林参加戏剧学术研讨会的经历和盛况时,更是眉飞色舞,恍若童孩。我们还打趣地调侃他:“这次洋款旅游收获真是不小啊!”想不到,此席竟是与先生的诀别。
匡复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生从事德语教学和德国文学研究,是我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权威之一。他兴趣广泛,涉猎极多,对戏剧也颇有研究,尤其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研究可谓精深。对德国音乐,他也造诣非凡,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评介入木三分。他还喜好旅游,足迹遍布国内名胜古迹。在德国进修和访学期间,更是只身前往土耳其、埃及等“冷僻之地”,既拍照留念,又为国内报刊撰文,还亲历同声传译,翻译出版戏剧论著。难得的多面学者!
先生出身杭州书香门第,生性耿直,能言喜讲,所以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祸从口出”:在北大读书期间,他成了“内控右派”,离戴帽仅一步之遥。“文革”中,他当然不能幸免,长期被关押审查,被打成维护“封资修”的“小爬虫”。在人际交往中,他也因率直好说和自信过人的强烈个性,备受误会和争议。十年浩劫后,他重获解放,学术生命豪迈奔放。他先后撰写了《德国文学史》《当代德国文学史纲》和《德国文学简史》等十多部有关德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大作,以及大量研究歌德及其名著《浮士德》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方面的论著。他是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和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论著等身,实在是个多产著作家。遗憾的是,他倾力修改和增补内容至120万字的《德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笔者任责编)虽已付梓,却还未与读者见面,成了他的“遗世绝作”……先生走了,我国失去了一位率直童心的德国文学研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