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登场年不远。神州大地普遍有着喝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但各地习俗不同,可谓“一日腊八百样风情”。
北国大地熬粥食材丰富,论讲究当属北京人。一般用料之外,吃时还加青丝、红丝和玫瑰。妻姐远嫁成都,第一次喝川版腊八粥差点没吐出来,粥里有牛肉,居然还有麻辣。苏浙地区常分甜咸两种,咸粥和“菜煮饭”相似,如按老风俗还得放入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青菜、金针菇等。有诗曰:“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一碗粥居然五味杂陈,“美食在姑苏”不是空穴来风。
腊八粥据说是各地佛寺为纪念佛祖成道,造粥供佛而来,将腊八粥赠送门徒及善信,名曰“福寿粥、福德粥”。食用方式也有各种“规矩”。如徽州人出嫁女不得在娘家过腊八,否则婆家要遭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陕北高原的农民在吃干抹净后还要抹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据说能驱邪避灾;陕南人不仅自己喝,还得供奉祖先和粮仓。而甘肃人要分送邻里,并喂家畜。手头有份关于山东 “孔府食制”的资料,记载孔府里等级森严的“腊八粥”,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供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给当差们喝,外带馒头。按说那年代有肉菜粥也算不错了,但我还是有些不爽,“有教无类”的孔圣人家怎么也把人分三六九等呢。
其他与腊八相关的美食也不少。比如北方人喜欢腌制“腊八蒜”,据说吃了来年不生病。我们徽州山区会做“腊八豆腐”,置于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渐晒干,即成了“腊八豆腐”。这道深藏山乡的美味,去年经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一宣传,声名鹊起,一时间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