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我家的年俗
     
本版列表新闻
有的年俗没了未必遗憾,能留的尽量珍惜~~~
有的年俗没了未必遗憾,能留的尽量珍惜~~~
有的年俗没了未必遗憾,能留的尽量珍惜~~~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的年俗没了未必遗憾,能留的尽量珍惜
年俗流变体现城市变迁
朱光
  年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根植于农业的礼数,在城市里找不到根,有些已经消逝。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有些年俗没了未必遗憾,能留的尽量珍惜。本报专访上海史专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细细分析“有无”之原委。

  上海民俗隶属于江南汉民族体系,与周边地区差异不大。同为汉族,北方产麦,祭祀用饼;南方出稻,则用糕。但由于交通比过去方便很多,“糕饼”也合并成了一个词。在此背景下,上海曾独有、已消逝的年俗并不多。

  祭灶

  没了灶头,何处放灶龛?

  春节,是传统民俗最集中的日子。祭灶,就是腊月廿四祭拜灶王爷。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出的“监察御史”,好似“纪律检察官”,也可视为“守护神”。在灶台上设一灶龛,龛内挂灶王爷画像。一把火烧了画像,就等于“送”他回去做“年度汇报”。祭灶时要摆祭品,多为甜、黏的食物,期盼他做汇报时甜言蜜语,如元宝糖(即粽子糖)、地栗等。上海本地人还会摆上茨菰,因为发音像“是个”,好让灶王爷连连称是。

  灶王爷离家后,过年可以稍微放纵些,这就是传统婚礼可在腊月廿六举办,不用再挑日子的道理。到了正月十五,灶王爷汇报归来,家中要“接灶”,送上荠菜圆子、肉馄饨。

  【点评】 现如今,上海的农家灶头越来越少。没了灶头,就没地方放灶龛和灶王爷画像。于是,祭灶不再,心里也就没了“纪检官”,头顶没有神明,就可以“全年放纵”了。心有敬畏,才会自律。人人自律的社会自然有序。

  挂喜神

  宗族淡化,远游不归家

  喜神,指的是祖宗像。在《红楼梦》中有大年初一“挂喜神”的描述。过去没有照相技术,列祖列宗都有画像,由长子长孙继承,所谓“嫡传”。嫡传的长子长孙,就是“天生”的“宗族领导”。以往,大家庭都住在一起,并设有祠堂——也就是同一宗族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女儿出嫁要先进入这个厅堂。因此,祖宗像也有保佑女儿“有喜”的寓意。

  初一挂喜神,子孙要聚齐并跪拜。平素兄弟姐妹再不融洽,此时也必须和和美美,正是亲人和好的绝佳机会。

  【点评】 宗族聚集一处的“定居”习惯早已被打破。上海是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相对缺少祖训束缚。没有世风“监督”,习俗很可能失传。上海人的日子过得又比较西方化——尊重个人选择,来去自由,还有不少人“说走就走”,常住海外。于是,初一全家团圆渐渐演变为不必严格执行的礼仪。“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只停留在书本上。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至少在形式上已明显弱化。

  兜喜神

  四处兜风,不专属节日

  这里的喜神,起初指的是“喜气”“福气”。年初一凌晨,女性结伴往“喜神”会来的方向走,类似春游。但是因为上海的许多马路并非横平竖直,常常是在兜兜转转,因此又被称为“兜喜神”,而北方则称之为“迎喜神”。

  后来,“喜神”也被理解为女性“有喜”,成为“祈子”风俗。清朝时,这一活动很热闹。因为平时男女授受不亲,男性只有这一天可以在街上遇到陌生女青年。所以这类活动后来热闹到“有伤风化”的地步,女性可能被“吃豆腐”,所以被政府下令取缔。不过,执行得并不严格。直到清朝末年,仍有女性坐马车兜喜神。而到了民国时期,沪上小开出没,汽车出现。于是,年初一兜喜神,成为小开追姑娘的好机会——开车带女孩四处兜风。

  【点评】 这一年俗的消逝,是好事,基于双重的社会进步:一是男女平等,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使得陌生女性不再“难得一见”;二是科技发达,汽车普遍使用,也使“兜风”不再局限于特定时段。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我家的年俗
   第A04版:我家的年俗
   第A05版:我家的年俗
   第A06版:我家的年俗
   第A07版:我家的年俗
   第A08版:我家的年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广告
年俗流变体现城市变迁
我家的年俗
广告
新民晚报我家的年俗A08年俗流变体现城市变迁 2014-01-31 2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