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1)
詹幼鹏
  ◆詹幼鹏

  上世纪30年代,少年邵逸夫在他大哥邵醉翁的带领下,贸然闯进这方当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那样陌生和神秘的电影世界。从普通员工干起,后勤、打杂、放映、摄影乃至发行,他在所有部门都做过,且做得都很出色。正因为如此,日后在技术上谁也难不倒他。也就在此时,对电影事业的激情在邵逸夫年轻的心中被点燃,对事业的激情正是他成功的第一步。(本文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邵逸夫全传》)

  邵逸夫就是在他大哥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电影事业的

  邵逸夫,祖籍浙江省宁波镇海。

  1907年,他出生在上海一位富有的商人之家。

  他的父亲邵行银(别号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成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染料行。到邵逸夫出生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锦泰昌”染料行在上海很有名气,生意做得很像样子。他在上海商界也很有名声。

  邵行银并不是一位只会做生意的商人。他不仅在生意场中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还很关心时政。当年,他就非常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外界接触也比较多,家中常有些名士风流走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当他在上海病逝时,他的葬礼很是体面。许多在当时名重一时的人物,如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都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邵行银另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对新鲜的事物很敏感。当时电影还是刚刚传入中国,还是无声电影的时代,他就对这种东西很感兴趣,好像他和电影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一场电影,就立刻被电影吸引住了。无声电影在当时被老百姓看成是一种神奇的玩意,谁都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就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牲畜!但邵行银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就去打听有关电影方面的知识,想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为电影作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正是这样,他才在后来才毅然地派他的长子邵醉翁去接收上海的“笑舞台”剧院,不久就经营起影片的进出口生意,从而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在这一点上,又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成功商人的精明。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位父亲,才有了后来邵氏家族的辉煌和邵逸夫的事业。

  邵逸夫共有兄弟姐妹八人。在他出生时,他的上头已经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在圈子里,他又被称为“六叔”。按照邵氏家谱中的辈分排序,邵氏四兄弟属于“仁”字辈。所以他们的“派名”从大到小,依次是仁杰、仁棣、仁枚、仁愣。后来四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而是全部都进入了娱乐圈,并将本名弃之不用。成年之后,他们全都改用别号,分别叫做醉翁、村人、山客、逸夫,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这些原本为“号”的别名,后来叫惯了,也就成了他们的“名”。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也就是邵仁杰,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后来圈子里的人又称为“邵老大”),是影响邵逸夫一生的最为关键的人物。邵逸夫就是在他大哥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电影事业的。

  邵醉翁从事电影业也是半路出家。他本来学的是法律专业。1914年,邵醉翁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当时法租界的中法振兴银行做律师。做了几年律师后,在1921年就转入金融界,担任中法振兴银行经理。这时,他就利用在金融界的优势开始经商。邵醉翁开始经营的是一些小本生意,也赚过一些小钱。后来,他为了把生意做大一些,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经营一家蛋厂,并取名叫“华友蛋厂”。没想到不到几个月,华友蛋厂就不得不“执笠”(广东话意为“关门倒闭”的意思)。华友蛋厂的倒闭,虽然没有让邵醉翁在经济上受到什么重创,但是,他却从此意识到经商并非己之所长,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像父亲那样,能把一家染料行,打理得那样有声有色。经商不成,天生不甘寂寞的邵醉翁,并没有满足于做一名银行经理。于是他就突发奇想,决定弃商从艺。在父亲的支持下,同当时在上海滩演艺圈颇有名声的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合伙,一举收购了法租界的“小舞台”。

  “小舞台”是当时法租界一家娱乐场所。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加上又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只好把“小舞台”抵押出卖。邵醉翁等人收购之后,决定改变原来的经营思路。他们认为,一家娱乐场所,名字很要紧。原来的“小舞台”,就给人一种没有大名堂的感觉。于是,他们就按照“小舞台”的谐音,将其改名为“笑舞台”。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他们决定放弃其他的娱乐方式,以上演当时流行的文明戏为主,争取档次较高的市民观众。由于经营策略的改变,尽管是一字之别,但“笑舞台”的生意却异常红火。这让邵醉翁第一次尝到了从艺的甜头。从此以后,他就干脆放弃本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不过,令邵醉翁当时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设计,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还会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到自己的几个弟弟,并且能让自己最小的弟弟邵逸夫,在未来的拼搏中一举成名,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名闻中外的电影大亨。

  正当大哥邵醉翁在上海演艺圈春风得意的时候,邵逸夫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邵逸夫七岁那年,就被父亲邵行银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学校学习英文,为的是让他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当时,邵行银对这位小儿子的确是宠爱有加。据说当时上海有一位看相的江湖术士,是邵行银的朋友。有一天,那位相士见过邵逸夫之后,就对他的父亲邵行银说:“邵老板,我可要恭喜您了。您这位六公子可真是一位异人。我看他的骨相非常奇特,这在相书上被称作为‘鹤形人格’。在南方人中,有此奇相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实属罕见。”邵行银听后,不由得置之一笑。当时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也陪坐在一边。这位受过文明教育的邵醉翁,只觉得这位江湖术士的话实在是无稽之谈,实属“无厘头”。一个人的未来前程难道是由他的长相决定的么?出于礼貌,他当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是不是就是由于那位相士朋友的这一番话,让邵行银对邵逸夫更加宠爱,并寄予了厚望,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邵行银是一位正经的商人,又是一位很开明的商人。从他自己奋斗的经历和当时的世风变化中,他就意识到,这个小儿子将来要想出人头地,光会“子曰诗云”是不行的,还必须要学好英文。

  邵逸夫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但在小学读书时他还是很用功的。几年下来,他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其他的课程也都很优秀。于是小学毕业后,邵逸夫就顺理成章地考入了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成了一名风华正茂的洋学堂的中学生。

  在中学时代,邵逸夫不但英语说得流畅,没有半点“洋泾浜”,而且还让他眼界开阔,逐渐形成了他一种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上海号称“十里洋场“,当时的娱乐事业已相当发达。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耳濡目染之下,邵逸夫渐渐痴迷于当时流行的文明剧。大哥的“笑舞台”成了他经常去找乐子的地方。后来,那种东方的文明戏,已经不能满足这位少年的好奇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B08版:人物/新民环球
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1)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2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1) 2014-02-13 2 2014年02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