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其他许多国家,想进入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好初中也并不容易。新华社记者探访了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的中小学,并拜访学生家长,了解当地小升初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所在。
日本 选拔“学测”+“体测”
在日本,小升初不硬性划片,但竞争十分激烈,家长不得不与孩子一起奋斗,因而被称为“家长的考试”。
为升入理想学校,日本小学生从4年级、最晚不迟于5年级开始补习,在补习班学习学校没有教授过的内容。由于竞争激烈,近年甚至出现了针对1至3年级小学生的小升初补习班。这种补习花销庞大,甚至超过中考、高考补习班。如果报名日能研、四谷大冢或SAPIX等知名补习班,一个孩子3年总共开销约2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64万元)。
家长和孩子苦苦奋斗,只为进入选拔制学校。日本中学分国立、公立和私立中学。大部分公立中学实行“学区制”,即根据学生家庭住址来划片直升。私立、国立和部分公立中学则是选拔制学校,通过 “学测”和“体测(运动能力测试)”等选拔学生。这种学校原则上不受学区限制,但不建议居住较远的孩子报考。学校一般要求,学生在父母或监护人住处上学,防止孩子因择校而离开父母寄居别处,影响“亲子教育”。
在日本,实行选拔制的学校更受青睐,是因为这些学校基本是初高中一贯制,并且与相关大学之间有稳定联系。如果小升初进了这些学校,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大学。日本不少著名大学都设有附属中学或有交流关系的初高中一贯制中学,这些中学因此颇受追捧。
女儿正上小学的家庭主妇筱原告诉记者,在日本小升初的难度比中考大,这时拼一拼如果能进一贯制学校,将来就可以省心很多。
学费方面,相比普通公立学校,选拔制中学入学后的费用也要高得多。入校时,每个学生无论成绩高低一律要缴纳相当于择校费的“入学金”和“设施费”,以及学杂费。此外,这些学校的“修学旅行”目的地多在国外,不菲开支也由家长承担。
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公立初中的学费平均为4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66万元),私立初中的学费则为1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7万元),相当于公立学校的3倍。
小升初竞争激烈,其症结在于僧多粥少。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共有10628所初中,其中公立中学居多,只有73所国立学校和771所私立学校。尽管存在种种问题,日本社会普遍仍不赞成小升初“禁试”。主要原因在于,私立中学并不会受此约束。
新加坡 小六会考“定终身”
新加坡中学与中国不同,进入怎样的初中决定了孩子的前途。民间因此有小学升初中会考(小六会考)“一考定终身”之说。当地家长因此以福建话“Kia Su”自嘲,意为“怕输”。
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凭借小六会考的成绩填报志愿,然后由教育部结合成绩和志愿分配。原则上根据成绩高低排序,依照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依次排列入学。
如果所有填报志愿都未录取,则由教育部根据距离家庭住址远近安排指定的学校就读。四年后,他们统一参加O水准考试,一般升入两年制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也就是大学预科。
未能升入初级学院的学生将被分为偏学术课程或偏技术课程两种方向。偏重学术的学生继续朝着初级学院方向努力,再读一年中学(五年级)。偏重技术的学生则读一年技术教育基础课程,进入大专或中专学习。中专毕业学生仍可升入大专,大专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综合性的大学,但成功案例比较少。
新加坡也有一些自主招生的精英学校,列入小升初“直接收生计划”。这些学校往往是六年的“直通车”课程,没有中考直接升入高中。在小六会考之前,这些学校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招收拔尖的学生,包括特长生。
只有少数中学完全自主招生,如莱佛士书院和华侨中学。还有一些学校有少量名额,用于自主招收特长生。最近十多年,新加坡还出现体育中学和艺术学校。2005年成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中学招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有专长的学生。
这些“直通车”课程的学校有更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权,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之余发展更多才艺。学生在六年中学之后可以直接参加A水准考试,作为大学入学的敲门砖。
不过,即便是通过“直接收生计划”被录取的学生,也必须参加小六会考,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可入学。换句话说,小六会考成绩是“硬道理”。
正因为小六会考重要,而当地小学一般只有半天正式的课程,补习就成了家常便饭。
英国 进重点“11+”考试
免费的公立初中是绝大多数英国家长的首选,兼顾就近入学和考试选拔的原则。如果想进入“重点”公立初中,就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自主招生的私立学校则是免费教育的补充,但学费不菲。
英国公立初中分两种:普通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前者是免费初中教育的基础,完全依照就近入学原则,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文法学校”则相当于“重点中学”,数量当然比普通公立初中少得多,要想进入这类教育质量更高且同样免费的初中,就必须填报志愿,参加所在区的统一考试。最后,由文法学校按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排名,择优录取。
英国小学毕业生多为11岁的孩子,升入七年级即初中的文法学校考试因此被称为“11+”考试。这种考试以难度大而闻名,考试科目一般包括数学、英语、文字推理和图形逻辑等。
其中,文字推理颇能体现考试难度。这一科目对英语词汇量要求很高,单词拼写、词义、同义词、近义词等都需要掌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语法基础,对于11岁的小学生来说难度不言而喻。
虽然“11+”考试难度大,但文法学校高质量、免收费的“诱惑”也大,因此许多专门针对“11+”的考前培训班应运而生,且要价昂贵。除了给孩子报培训班,为选择教育质量更好的地区而“举家搬迁”也是常有的事。在肯特郡,就有许多伦敦家庭是因为看上了这里的好学校“慕名而来”。
文法学校受热捧,说到底还是因为数量偏少,供不应求。但增加文法学校数量这一看似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却行不通。因为同为免费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却明显更好,文法学校的存在被指有违公平原则,在这一压力下,政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禁止新设立此类学校。
当然,“不差钱”的家庭可以避开竞争激烈的文法学校,选择教育质量更有保障的私立学校。而代价自然是高到让老百姓咋舌的学费,一般都要每年三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9万元)以上。统计显示,全英也只有约7%的儿童就读私立中学。
私立学校往往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师资,这一点也会让贵族和富豪们觉得“物有所值”。的确,拿名气最大的伊顿公学来说,包括现任首相卡梅伦在内的近20位英国首相毕业于此,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多名王室成员也大多毕业于此校。
美国 初中差别不太大
对于美国初中生费利斯来说,“小升初”的经历不值一提。“只要学期考试没有不及格,小学升初中与升入其他年级有什么不一样吗?况且,想考不及格,还真不太容易。”费利斯笑着说。
美国的公立初中和小学是衔接配套的。在多数城市,只要学区不是太差,美国家庭一般都会选择让子女就近上免费公立学校。学区内的小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升入初中。除一些特殊的“明星中学”或门槛特别高的学校,美国多数学区内初中的教学水平差异并不太大。
而这平淡无奇的顺次升学程序背后,却反映着美国的教育哲学。洛杉矶阿凯迪亚学区的王老师告诉记者,美国初中和小学教育体系强调的是降低学生不必要的压力。
就学生参加的加州标准测试而言,其结果对小升初几乎没有影响,而是影响学校优劣的评估。这样,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及学业成绩的压力就从学生身上转移到了学校。
在美国多数学区内,高中最少,初中多些,小学最多。以记者所在的洛杉矶阿凯迪亚学区来说,有一所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
每所小学都有对接的初中,每所初中也有对接的高中。各小区对应什么小学、初中和高中,师生基本情况,学生总体成绩水平等信息的学校报告都是公开的,真要“择校”可以参考这些数据信息。
在美国,人们常常根据工作机会甚至仅凭“我愿意”来选择定居城市。大部分有孩子的家庭,也会以学区教育质量为前提选择定居的区域。美国公立学校实行按居住地入学的原则,凭借家长身份证明以及住宅水、电、煤气和电视费等缴费单就可以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书本和课外活动需要家长缴纳费用,学费则以房产税的形式交纳。在好的地段,这笔费用不菲。
杨汀 陈济朋 刘石磊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