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促源头分类
居民区是产生生活垃圾的主要源头,松江在促进小区居民垃圾分类上可谓不遗余力。该区是首个启动“绿色账户”电子扫描积分兑换的郊区,目前,放生池和北九峰两个小区的700多户家庭,在自家厨余垃圾袋上贴上了条形码。只要分拣正确,扫描条形码后居民获得的奖励积分就可实时累积到对应“绿色账户”上,不同积分可兑换不同奖品,居民的分类积极性比以前高了。
新城区以方松街道为代表,至去年10月,辖区内所有小区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此后,叶榭、新浜、泖港、石湖荡、小昆山和佘山等镇也相继实现了居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在完成居民区全覆盖基础上,方松街道3年来还创建了多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如垃圾分类“实名制”小区,居委会将贴有不同代码的垃圾袋发放到每户家庭,再由小区志愿者抽查垃圾分类情况,居委会结合样本分析和对应的家庭问卷调查,作出最终反馈,为完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又如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居民区,取消了楼道门口干、湿垃圾分类桶,居民须在每天早上7时至8时30分,或晚上6时至7时,自行将垃圾投放至小区垃圾房。两个时段都有分类指导员参与指导,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多措并举推就地减量
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分类是方法,减量是目的,而“减掉”的垃圾,实际上是以其他形式“消化”的。为此,松江区大力推进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全区现已购置26台小型生化处理机,用于消纳机关单位食堂和农贸市场的湿垃圾,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出量;佘山、九亭和泖港等镇也正在筹建20-30吨级的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
叶榭镇去年将2000多吨湿垃圾堆(积)制肥料还田利用,因有机肥力好,颇受使用者的欢迎。而石湖荡、泖港、新浜和车墩等农村地区也新建了255个小型积肥池,尝试就地消纳有机垃圾。据了解,全区湿垃圾日处置量已由去年年初时的47.36吨,提升到了300吨。
秉持着“垃圾分类无小事,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环卫部门在全区95个小区推行低价值废品回收。专业队伍定期上门回收,对塑料包装纸、纸质包装和废旧衣物等低价值可回收物进行有偿收购,日回收量达6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