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万名崇明籍的哥起早贪黑辛勤工作,为市民们尽心服务,因为少有时间关心家庭,他们留在家乡的孩子们正经历“成长的烦恼”。为了让的哥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县政府的组织下,志愿者们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妈妈”。仙桥村妇代会主任黄娣告诉记者,“临时妈妈”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可以让的哥更安心地为乘客服务。这种爱的传递,是一种能够让所有市民都感受到的正能量。
陪伴时间少孩子越来越内向
施先生是一名崇明籍的哥,已经在上海开了5年的出租车。因为工作原因,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一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前年开始,他的妻子也来到市区工作,9岁的儿子则交给他的父母照顾。
“以前孩子小还没觉得什么,现在儿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每次回家都不愿意和我说话。”施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后他第一次有了辞职回家的想法。“如果能在老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今年就不干了,回家多陪陪儿子,至少也让我爱人回去。”
“临时妈妈”陪伴关注留守儿童
孩子的困扰是许多崇明的哥共同遇到的问题,崇明县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许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在竖新镇仙桥村,一群志愿者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成为留守孩子们的临时妈妈,这里是崇明县“十佳关爱留守儿童示范点”之一。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仙桥村“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室,屋子里摆放着玩具、书本、教具等。村妇代会主任黄娣告诉记者,和许多崇明村镇一样,现在村里留下来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在市区工作,其中有不少的哥,他们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困难,最多时有30多名这样的留守儿童。
在政府的组织下,村委会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室,招募了十多位志愿者担任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志愿者有退休教师、村干部和家庭妇女,她们督促孩子的学习、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送去家人般的温暖。
昨晚,在“临时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们参加了县文广局组织的迎元宵晚会。孩子们看演出看得兴高采烈,但时而也会露出失落之色。
社会关爱不能取代家庭温暖
“孩子们感受到温暖,的哥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心事少了,驾驶更安全,服务更周到,乘客也更满意。”黄娣说,志愿者的工作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也是帮的哥解决后顾之忧。
但黄娣同时坦言,“临时妈妈”工作再细致,也比不上孩子真正的家人。“我们的工作只能起到缓解问题的作用,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他们的父母,家庭的温暖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替代的。”黄娣告诉记者,志愿者们也一直与孩子的父母们保持沟通,希望他们能在工作的同时尽量克服困难,让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在她们的努力下,双留守家庭数量已经减少到2、3户。
尽管如此,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依然存在,就算孩子来到父母身边,入学难就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解决沪籍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仍需要多方的探索与努力。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