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行的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境很美,境界更高,为人们所喜爱。细想想确如此,玫瑰其名雅致、其色瑰丽、其味芬芳,是百花中最为出挑的一款,怪不得它成为爱情象征的不二选项,逢上一年一度的情人节,或洋洋大观簇拥、或风姿绰约集束、或孤芳傲然独秀,到处是它们的身影,空气中也无不飘洒着其甜蜜蜜的香味。
江南人一向把玫瑰视作最高雅亦最亲近的花儿,早在西风东渐、时兴情人节送玫瑰花之前,已经把玫瑰奉为生活中最可意的宝物,不仅栽培欣赏它,还引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大概群芳姊妹中,能与玫瑰比肩的只有桂花啦。其理安出?一是春天的翘楚,一是秋季的精英,主要因为玫瑰花和桂花散发的是江南人最钟情的“文香”,郁郁然、甜甜然,令人欲迷欲醉。
同样的香味,居然还有“文香”和“武香”抑或别的种类的香味?是啊,区分香味首先要分别“真香”和“伪香”。“真香”来自大自然原生态,“伪香”则系人工合成制作。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什么样的香味不能人工制作?但人工制作的香味毕竟矫揉造作,贵为名牌法国香水亦然如此。早先我上班的单位有位女同事喜好香水侍候,经常变换着搽洒名牌香水,风头自然很健,飘逸走过楼道,风动处那一股浓烈的香水味简直氤氲久久,吸引得其他办公室的男性同事心猿意马、纷纷探头作深呼吸状。正是巧,时际暮春,另一位女同事无意在衣襟上别了几支素色的白兰花,在走廊里行走时,清风习习,便花香袭人,一下把洒名牌香水女同事的风头压了下去,男同胞们无不首肯:哦,哦,到底还是原汁原味的“真香”来得受用啊。白兰花香虽是“真香”,但其香味太过浓烈,在江南人的品味中属于“武香”之列,与玫瑰和桂花香味比较是次上一等的。
江南人喜爱“文香”,有把桂花和玫瑰花制成花蜜入馔的习俗。那一年深秋,我去湖北旅游,每到一处都有瓶瓶罐罐的桂花蜜作为土特产出售,价廉物美,我一下购了许多腌桂花和糖桂花,回家后做什么菜和点心都掺上一点,风味不差。相比之下,玫瑰花酿制的蜜糖就罕见了,然而回忆中,江南,尤其是老家苏州,从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制玫瑰蜜酱的习俗呢。比如我的母亲和伯母每到玫瑰盛开的季节就会自己动手制作几瓶玫瑰酱,可以放到过年时制作各种甜点或者平时用来调理点缀饮食。
记得虎丘一带密密匝匝皆是花农的园圃。他们种茉莉、栀子、白兰,也种玫瑰。一到应时季节,姑苏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花女子,茉莉栀子白兰等有的可以入茶、有的可以作衣饰和发饰,玫瑰则专门供主妇们酿制蜜糖啦。我母亲和伯母有专门的“供货商”送货上门,质量当然是有保证的。印象中她们制作玫瑰酱的过程是这样的:将玫瑰花瓣一片片地轻摘下来,用淡盐水泡洗一下,沥干水分,再阴干;然后把少许花瓣放入陶臼,加入适量的白糖,用陶杵轻捣,然后一边将其余的花瓣放入,一边加白糖均匀轻捣,几分钟后,花瓣和砂糖就混和成浓香的玫瑰酱了。倘若加些蜂蜜或麦芽糖,玫瑰酱会显得愈加黏稠好看好吃。
制成的玫瑰酱可以耐久贮放,有时我们这些孩子嘴馋了,会偷偷蘸些吃吃,母亲和伯母会指问:“是哪只两脚老虫(老鼠)偷吃了玫瑰酱啊?”我们当然不会承认的。偶尔吃白米粽,母亲她们会让我们蘸食少许,雪白的粽子、玫瑰色的甜酱,那才叫一个神哪。后来看到前辈文人范烟桥形容白米粽蘸玫瑰酱:“一抹朝霞映雪峰”,太形象太娇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