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发现他有乐感
外婆曹贞凤从不讳言自己对外孙的严加管教,如果别人问她是怎么教会黄柏钦拉手风琴的,她会毫不客气地说:“起初他的手不听话,手指老是翘起来,我拿根棍子打,打到不翘为止。”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严厉的外婆,不过,黄柏钦周围的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是有这么一位面狠心善的老人,就没有今天的黄柏钦。
3岁时,黄柏钦被确诊为脑瘫,父母承受不了打击,父亲不告而别,母亲远嫁他乡,是外婆独自承担起了亦父亦母的角色。外孙智商不高、行动不便、视力不佳,未来怎么办?外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渐渐的,曹贞凤发现,黄柏钦似乎乐感不错,能跟着电视中的音乐自得其乐地哼唱。恰好,在他8岁那年,曹贞凤结识了上海手风琴爱乐乐团的老师李义法,请他上门施教。最初,她没敢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李老师,果然,李义法面对眼前站也站不直、手指根根外翻的黄柏钦傻了眼:“教这样的学生,岂不要把我的牌子砸掉?”禁不住曹贞凤一再恳求,李老师终于答应,先教外婆,再由外婆来教外孙。就这样,黄柏钦依靠音乐扬起了生命风帆。
争气外孙不负苦心
曹贞凤最初的打算,是希望通过学习音乐帮助外孙进行康复训练和智力开发,至于要把手风琴拉得怎样出色,她没敢奢望,“只要能出声音就行了”。可是,争气的外孙还给外婆一个奇迹。
对常人来说的简单事,对于黄柏钦来说却是无比困难。比如他的巨型琴谱,长1米,宽0.5米,所有的“小蝌蚪”都是外婆手绘或者用微薄的收入去放大复印的,如果没有这样量身定做的巨型琴谱,黄柏钦连乐谱都看不清。再比如,他走上舞台要别人搀扶,手掌放在琴键上,手指却翘起来距离琴键有一大段距离。怎么办?祖孙俩用“最笨”的办法,别人花1小时,他花2小时、3小时还不行,就反复练下去,直到准确为止。
每天,祖孙俩要与手风琴“鏖战”至少6个小时,直到有一天,黄柏钦终于能坐稳了,手指能在琴键上自如移动了。他逐渐一级级参加考级,直到去年考出了手风琴最高级——十级,参加了2010年的上海市学生手风琴艺术教育展演等各种演出和比赛,甚至在2011年第十届中德青少年节上海锦标赛上勇夺银牌,代表上海前往德国交流演出。一张又一张的考级证书和奖状,能铺满整个饭桌,每一张的后面,都凝聚着祖孙俩的无数汗水。
练琴让他健康成长
事实证明,音乐治疗对脑瘫孩子有很大的好处,适当的体力和脑力运动让黄柏钦的上身功能已接近常人,智商也上升到41。而且,他的性格也慢慢变开朗了。
最初,黄柏钦只知道在家里埋头练琴,不懂得与小伙伴交流。两年前,他们搬到博雅苑的经适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然而,黄柏钦却因为离开熟悉的环境很不适应,一度情绪低落,不愿练琴,甚至自暴自弃地对外婆说:“我是残疾人,我再怎么努力也没希望了。”“就算我考出了九级、十级,又有什么用?弹给谁听?”外婆想到这么多年的心血有可能付之东流,也很伤心。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周围邻居听说后,积极鼓励黄柏钦加入社区为残疾居民开设的阳光班,在那里,黄柏钦重新找到了朋友,跟着大家一起唱歌、朗诵,心情变得愉快多了。黄柏钦说:“阳光班很好,温暖、快乐,我在阳光班里获得了尊重。现在我的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本来只有我外婆和亲戚的关怀,现在,阳光班的阳光哺育了我,班内的合唱团也让我的手风琴有了发挥的地方。”
现在的黄柏钦有了新的梦想——他想考取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把快乐幸福的琴声带给更多人,还想“给外婆买大别墅,一起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