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清明时节,又一次前往滨海古园,在上海海葬纪念苑里凭吊在大海永生的双亲。有两个新发现,一是海葬纪念苑刚完成新一轮扩建工程,刻满逝者名字的纪念墙又有增多,显然上海市民的海葬人数不断增长。近日有报道说,目前本市的海葬人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最初的占死亡人口不到0.2%增加到2%。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举行骨灰撒海仪式234次,共撒海骨灰2.77万具,节省土地125余亩。这些开明的逝者“入海为安”,为生者、为后代、为地球“减负”,令人动容、令人尊敬。另一个“发现”却让人意外而郁闷,那就是纪念墙前少了往日的肃穆凝重静谧,多了喧哗的人声、缭绕的烟雾。墙边堆满鲜花自不待言,亦无可厚非,但有些祭扫者俨然将此地当做寻常墓茔,毫无顾忌地烧起冥币纸钱来。
祭奠先辈,缅怀亲人,人之常情、人同此心。然而,既然逝者已选择了绿色安葬形式,选择了别样的永生方式,这里应该是格外宁静、清净的地方,何必还要以传统的陋习、污染环境的行为去打扰他们呢?这不是有悖逝者移风易俗的遗愿、有违殡葬改革的本义?
作为参与海葬亲人的后辈,我们每年都要专程前往祭扫,但我曾问过一位也将骨灰撒向大海的文化名人的亲属,他们家人是否前往滨海古园祭扫,答曰:海葬原本就是要改变陋习,倡导文明的厚养薄葬理念,为什么还要去扫墓?心祭才最好!另一位可敬的母亲亲手将故去丈夫的骨灰撒入东海,悲恸中告诉在远方的儿子:你们不必每年惦记祭扫的事,以后每当见到大海,就好比见到了父亲。深明大义、豁达明智,这不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超凡脱俗”?
半个世纪前,中国新闻界巨擘赵超构曾说过:“自己死了,亲戚朋友已够悲戚了,何忍再累他们为自己这副皮囊消耗资材,浪费地皮,疲于奔走,妨碍正业呢?”“这副皮囊,来自大地,归于大地……燃于火,化为灰,扬为尘,沉为泥沙,分解为炭、水、盐、钙、磷火,即使随波逐流冲积到东洋大海去,也仍在地球上,其实是另一形式的永生不朽,用不着遗憾万分的呀!”这样的箴言,可谓是对世人的一种开导与劝谕,而志愿海葬的先人正是亲身实践者,既然如此,生者在悼念逝者时何不也能与他们心有灵犀?海葬纪念苑里是否应该远离喧闹与陋俗,成为文明祭奠的一方净土?面朝先人的英名,鞠个躬、献朵花,足矣。而心祭、网祭则与绿色殡葬的理念更契合吧。当然,这需要疏导、引导,需要更多的人体悟并见诸行动。目前在各个公墓里,祭扫陋习仍顽固地存在。我想,是否就从海葬纪念墙前率先做起?先人已在殡葬改革的“前半截”带了一个好头,后人理应在“后半截”的祭祀环节呼应,为移风易俗再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