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有许多诗画般的山村,唐模村便是其中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初春“唐模”,安详宁谧,没有来来往往的游团,喧闹的市声,让你可静听正在滋滋生长的万物。晚清诗人许承尧在此留下楹联:“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见,这是一个如桃花源般的村庄。
唐模地处黄山脚下,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徽州古村村头一般有老树、河流等组成的“水口”——潺潺流水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而葱郁茂盛的树林则象征着家族人丁的兴旺。唐模当然更为讲究,整个水口的建筑构思十分独特: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这么严谨而精细的水口建筑是徽州地区公认的水口建筑代表,也是目前皖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水口建筑群之一。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行走在唐模,有恍惚感,如穿行时空隧道,这是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村口除了树林、溪流,还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这座亭子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故名“八角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上下三层,中空,有回廊,飞檐翘角,因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蕴涵深意,是全村的风水楼。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独特的造型可谓举世无双,全国原样仅此一座。春风里,沙堤亭亭角的飞铃叮当作响,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声音。
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建筑,民居、祠堂、店铺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形成夹溪对望。溪上有十桥,其中高阳桥为主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券,桥上建屋为廊。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
在唐模各景点中,以檀干园最为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因园内遍植檀木,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园内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镜亭内还珍藏着朱熹、苏轼、米芾、董其昌、黄庭坚、文征明、祝枝山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块,镌刻精致,气势恢宏,篆隶行草一应俱全,银钩铁线如龙蛇隐壁,为文物精品。
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这座牌坊,叫“同胞翰林坊”,指的是另外的半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兄弟两人同朝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唐模其他的文物珍宝还有许氏祠堂、忠烈庙、许承尧故居等。
小贴士:唐模距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黄山市火车站、汽车站16公里,距黄山市空港20公里,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9公里,距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5公里,距徽杭高速入口12公里,距合铜黄高速入口仅2公里,处于徽杭与合铜黄高速的交会点上,呈-歙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可从上海火车到黄山市火车站,转大巴转公交或打的往唐模;自驾车,上海-杭州-临安-昱岭关-歙县-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