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正好在伦敦。听闻,继天津之后,并非“北上广”之列的杭州,也突然开始限牌了。在国内,“限牌”似乎成了治理交通拥堵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卡住一块铁皮,就万事大吉了?
治堵,伦敦是有一套办法的,可以拿来学学看看。
伦敦交通之堵,世界闻名。当地有一种说法可以佐证:这里从18世纪就开始堵车了。伦敦人口数量庞大,而且老城区道路弯曲狭窄,闾巷纵横交错,立交桥又极少,交通压力非常之大。
伦敦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用多说。“地铁”这个词,就是从伦敦起源的,人家是鼻祖。令人叫绝的是,从伦敦任何地区步行到车站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可见其设计之科学合理。这方面,恐怕国内还差很远。
伦敦不限制买车,但鼓励人们少开车。从2003年开始收取“拥堵费”,在特定时间开车进入市区,每天需要缴纳8英镑,而且必须当天缴纳,如果第二天则涨到10英镑。
尽管对“拥堵费”伦敦人褒贬有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开车进城区的人少了很多。很多伦敦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车停在近郊的火车站、地铁站周围,再坐公共交通上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呼应,伦敦对公车的限制更严格。也许很难相信,伦敦的政府用车几乎绝迹。华人朋友说,常常会在清晨看到一些政府部长和国会议员提着公文包走进办公室。
伦敦的“限”,显然不仅仅是针对私家车。我们的地方政府,有没有这样的魄力和决心?为何只想着限“私”而不限“公”呢?
伦敦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点:从2011年开始推出“自行车租赁计划”。如今,伦敦街头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随处可见,而且骑车前半个小时免费。中国作为世界“自行车王国”,为何反而不提倡骑车了?
治堵,光限牌自然是不够的。难怪杭州方面自己也底气不足,晚上搞“突然袭击”。地方政府在出台这样的政策之前,有没有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和尝试?至少,也应该多管齐下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