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管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在急性期有效的方法很少,而且作用有限,约75%的患者急性期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40%的患者是比较严重的后遗症。一旦造成了偏瘫、失语甚至痴呆等后遗症,恢复十分困难。因此对中风病来说,预防非常关键,胜于治疗。
“小中风”在医学上就是中风,只是症状相对较轻而已。和中风一样,原因有两类疾病: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最常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小中风”临床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发作突然;二是症状相对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有以下一些情况时,可能是发生了“小中风”:口眼歪斜: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口水,说话不清,吐字困难,饮水呛咳,或视物模糊,视物重影。躯体麻木:突然出现单侧面、舌、唇、肢体或手指麻木,改变体位或拍打后仍不缓解。肢体乏力:突发性的一侧肢体乏力,行走向一边歪斜,穿衣系扣不灵便,或伴肢体抖动。眩晕和头晕:头晕持续,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样。行为性格异常: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记忆力减退。
“小中风”一类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多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理解为脑血管短暂的堵塞,然后又自然疏通了,脑部不留下梗塞灶。另一类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轻微症状,多是由小的脑梗死(即腔隙性梗死)和脑内微量出血引起,或者少数较大面积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但堵塞或出血的部位不是很“关键”,出现的症状较轻。
造成“小中风”一类是不可改变的因素:譬如年龄、性别、民族、体质及遗传因素等;另一类是有可能改变的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生活饮食习惯、抽烟、喝酒等。
一旦发现了“小中风”,应当像中风一样引起重视,快速就诊。治疗后感觉好些了,也要尽快在门诊完善最基本的相关检查,譬如头颅CT、血常规、血脂、血糖、血黏度、血管彩超等,以便针对性预防。饮食上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少吃甜食,适当进食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抽烟,尽量少饮酒,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适当运动,作息有规律,防寒避暑。(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