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时俱进,看今天谁需要牛奶?2002年,卫生部开展的关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当时的现状已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很显然,营养过剩主要集中在城市,富裕文明病近些年快速飙升。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不到1%,飙升到2007年的9.7%。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人群,牛奶绝对是好东西。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在中国,有消费能力的人(城市里的、能够买牛奶的),大都已经不需要太多牛奶了!真正需要牛奶的,是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是那些山区或农村的孩子们,但他们没有消费能力。可见,对于争辩问题,确认两个原则也许有助于厘清问题实质,从而帮助逐渐形成共识:1.凡事均需“与时俱进”;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来看牛奶问题,同样是有益的。
牛奶的推荐者们总是好拿美国为例。对此,要大声疾呼:不要动不动以美国为例。其实,健康专家都知道,美国在健康领域开支最大,综合收益最差,因为全部商业化了。美国用国民生产总值的17.9%,维持约2.6亿人口(还有4000多万美国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的医疗开支,其期望寿命只是排在全球第37—38位。与上海相比,还落在后面,更是居发达国家之末。美国的牛奶人均消费量的确很高,但结果呢?美国人中,肥胖占了多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又占了多少?!至少,30%—40%的美国人属于严重肥胖,30%属于超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健康正常。美国的事例,不正应该反过来看吗?
牛奶,与部分癌症高发有关。明确地说,关于牛奶与癌症的例子,近几十年来研究的例证太多。今天城市高发的富营养化癌症,牛奶难逃其责。美国前列腺癌绝对高发,有研究就明确提示:前列腺癌高发与牛奶销售量成正比例关系,乳腺癌、肠癌、卵巢癌等也有类似研究报告。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该国科学家对61084名年龄在38岁至76岁的妇女跟踪了13年之久,其中,有266名妇女被诊断出患上了卵巢癌,125名尚未最后确诊。每天饮用4次以上奶制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比每天喝2杯牛奶的妇女高出一倍。
2004年10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牛奶可能是女性乳腺癌的重要诱发因素。研究人员对117000名妇女的调查发现:8-14岁少女青春期的成长速度对其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有很大影响,青春发育期体形高而瘦的女孩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那些胖而矮的女孩。另外,根据一项早期(上世纪80年代)堪称经典的研究:加拿大科学家肯卡罗尔教授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证明:动物脂肪摄入量与当地乳腺癌发病及死亡率呈高度正相关;而与植物脂肪摄入量没有关系,牛奶等通常富含动物脂肪(尽管有脱脂奶粉)等,因此被指为是真正的致癌元凶。
坎贝尔对中国及菲律宾长达数年的比较研究还揭示:牛奶对肝癌的发生也常常起着诱导或催化作用,他在《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里详细叙述了这一研究结论。
几年前,关于婴幼儿食用奶粉后出现乳腺异常增生问题,一度炒得沸沸扬扬,武汉、江西及山东的多名女婴都才几个月大,喝了一种奶粉后,明显发生性早熟症状,乳腺变硬有结节,其次雌激素水平异常,四个月龄大的女婴雌激素水平达到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尽管生产这个奶粉的厂商(某国际公司)发表申明,称:自己的产品绝不添加任何激素类违规成分,但是这仍使我们重视,需引起思考。首先,武汉的某女婴,在儿科医生指引下:停用奶粉几个月后,乳房硬块变小变软了。故从因果关系推导:不能说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调查更是揭示出深层次的关联:从高科技介入奶牛养殖业后有个惯例:就是用广泛运用雌激素催奶,这是普遍的问题。如此,至少可以部分解释女婴性早熟及乳腺癌、卵巢癌等喝牛奶有危险的部分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