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地之音
杨秀丽
  杨秀丽

  琴声一起,时光似乎回到高古的旷野。这是在南通狼山脚下的民俗园博园,一座粉墙黛瓦的古建筑内,梅庵琴派传人正演奏古琴,高远的琴声如别针,把人嵌入过去的某个时空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中间还有古琴。古琴音域宽广,声调典雅,人称“天地之音”;2003年,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通梅庵琴派则在2008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是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近现代琴坛影响最大的流派。时为1916年,古琴家王燕卿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传授琴学,开我国古琴进入高校之先河。王燕卿携弟子徐立孙出席上海晨风庐琴会时,独树一帜的琴风“惊倒四座”,他未修订完成的《龙吟馆琴谱》中,《平沙落雁》修改最为出色,塑造雁群飞鸣觅食的无限动感,融民乐西乐之长,致力创新、写实,感染力极强,成为梅庵琴派的开天辟地者。

  为“偿先生之宿愿于万一”,徐立孙、邵大苏1929年在南通成立梅庵琴社,以学琴之地命名,并刊印《梅庵琴谱》,“梅庵派”横空出世,梅庵琴社也成为最古老琴社之一,80多年来,衍生出台湾、安徽、镇江、北美等梅庵派琴社,享誉海内外。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徐立孙演奏古琴曲《捣衣》,一改此曲离愁别苦、萧瑟惆怅之味,赋予刚健泼辣的手法,近似民歌的曲调,更为灵动悠远,有“古琴四大名家之一”的美誉。1959年,徐立孙编订第二版《梅庵琴谱》,成为二十世纪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琴谱,犹如武侠小说中人人疯抢的武林秘籍,徐立孙已有南方琴坛武林盟主之声望。

  2004年,南通梅庵琴社复社,五年后迁入园博园,并成立了北美梅庵琴社。园博园今建有非遗工坊,十几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入驻梅庵派古琴艺术等18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及民间工艺。状元楼内的梅庵琴社,既有古琴展示、弹奏演示,并开辟琴房以作传习之用,游客也可以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拨弄琴弦,一时琴声叮咚,风雅中实现“活态传承”。

  梅庵琴派在南通现有艺人30多名,爱好者达500人左右,其中70岁的王永昌为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有徐立孙嫡孙徐毅、王永昌弟子倪诗韵,此外倪诗韵还是当代著名斫琴家,所斫古琴蕴含江南特色,线条古朴、外形秀气、音韵细致,被称为“倪琴”,与梅庵琴派的再次崛起相得益彰。至于琴社,则有梅庵琴社、梅庵古琴研究社、南通大雅琴社三个团队,梅庵琴派传承风生水起,声振四方。

  梅庵琴派大胆地将民歌及民间音乐融于琴曲,音韵宽厚,奔放洒脱,往往一气呵成,形神俱妙,打破了传统琴派“清微淡远”的艺术观,形成“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清微淡远与鲜活动律交融”的风格,就此屹立于千年琴坛。一曲梅庵古琴,有如太古之音,天地似乎在其中无限回响。

  十日谈

  南通漫步

  一个结合了创意设计和非遗传承的奇妙之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童话
江南雨潇潇(中国画)
明月二三事
寺庙园林中的难解之谜
中华动物园
读孙信德书法作品选有感
家传美味
天地之音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3天地之音 2014-06-01 2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