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缘起
毫无疑问,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源自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最早的版本出自还创作了经典版《天鹅湖》的俄罗斯编舞大师彼季帕之手,由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1869年12月26日。不久之后,彼季帕又与作曲家明库斯合作,为圣彼得堡皇家舞团对该剧进行了重新扩展,把原先的四幕八场编排成了规模更大的五幕十一场。与小说不同的是,舞剧没有让堂·吉诃德这个老骑士“撑市面”,而是启用了一对年轻情侣成为男女主角,两人相爱却遭父母反对,在“老娘舅”堂·吉诃德的调解帮助下,才使有情人最终跳起了热烈欢快的婚礼双人舞,颇有令人捧腹的喜剧色彩。100多年来,各国舞团排演的《堂·吉诃德》,角色、故事、音乐和风格等,大多源于这个版本。
新版特色
“英皇”此次带来的新版《堂·吉诃德》,同样根据彼季帕版本改编。编导卡洛斯·阿科斯塔是与“英皇”合作了16年的首席舞员,他在旧版《堂·吉诃德》中曾扮演了上百场的男主角巴西里奥卡,因此,对角色的塑造倾注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去年新版在柯文特花园皇家剧院首演后,观众和媒体普遍认为:“角色在舞台上的表现不再受传统程式的束缚,更像生活中平常人的自然交流,打破了人们对芭蕾的刻板印象。”“英皇”版的舞美也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曾获托尼奖、劳伦斯·奥利弗大奖的英国舞美大师蒂姆·海德莱担任的制作,前年在沪演出的音乐剧《怪物史瑞克》舞美,就出自他手。他通过舞台装置的纵深布局,让《堂·吉诃德》的乡村景象,呈现出了立体和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
四访申城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立于1924年,今年正好建团90周年,这次是全团第四次来到上海。1983年,该团首次来沪是在原市府礼堂演出《睡美人》,由上海芭蕾舞团乐队伴奏。上海大剧院艺术顾问钱世锦作为小提琴手,当时就坐在乐池里。他到上海大剧院就职后,就积极联系“英皇”,促成了舞团1999年首登上海大剧院,演出了7场经典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内一时十分轰动。2008年,该团第三次来沪,带来了已演出30多年的“镇团之宝”《曼侬》,让观众大开眼界。时隔近6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携全新制作的《堂·吉诃德》再访申城,由指挥家马丁·耶茨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他们又将为观众带来何样的艺术感受?确实令人十分期待。
本报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