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林文月有自己的标准,她认为文章无论华丽质朴,最高的境界是要复返于自然,若是处处显露雕琢的痕迹,就不值得称颂。
拿到新版的《林文月精选集》,不禁想起八年前初读她的那本《京都一年》,同样是温暖的色调,同样是和纸图案的元素,隔了八年的时光读她,初识的惊艳沉淀成含蓄的欣赏。作为连雅堂的外孙女、连震东的外甥女,连战的表姐,林文月家世之显赫,在台湾文坛是极少见的。而她随郑蹇等名师研习六朝文学,又精译日文古典,被誉为翻译《源氏物语》第一人,译笔、诗笔、文笔俱佳。这本精选集是她从台湾大学退休后结集出版的,全书共分四辑:辑一讲述自己读书的经历,如何做学生,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子女,如何做母亲;辑二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为母亲梳头,给儿女身教,陪老师散步;辑三讲述亲历见闻,无论是台湾当地的变迁,还是异国他乡的奇遇,都是书桌外的风景;辑四记录私人生活,亲手制作美食招待亲朋,和最亲的人深夜饮酒交谈,无常人生中难得的欢聚和永恒的离别,交织成冷暖自知的幻化人生。这本书出版当年就入选台湾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更获得第二十一次文学语文类推荐,可见其文笔深入浅出、质朴而有华彩,足为语文范本。
林文月举南朝颜延之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谁的诗更佳。鲍照答:“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颜延之闻后深以为憾。林文月举此例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的化境,是一切文学家艺术家要穷毕生精力追求的最崇高目标。她的这个标准,是居中而讲究分寸的。她讲述事情,描述人物,刻画情绪,就掌控在这分寸之间,既不放肆炫耀,也不过分低调,人们称赞她“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彩”,即是指她文如其人,文章蕴典雅于平易之中,寓华贵于朴素之中。于是,时代光影与岁月惊雷便在这优雅的文笔中娓娓道来。从台湾的日据时代开始,国家大事,家族变迁,作者经历从上海到台湾、从日本租界到台湾大学,又赴日本美国讲学,加上亲朋权倾政界,日常琐事、闲谈闲话间,都可见历史风云激荡之一斑。
台湾人看林文月,是“极甜美温馨地写下世间人情的和谐美好”,表现出人都是高贵而又尊严的,然而同时,又“认为生命本质是如真似幻的”,透过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物,不断地提出“生命仿佛虚幻却又确实存在”。正因为体会到人生如梦,才从消极转生积极,认为既然是一场梦,就要把梦做好。这些都是切题之说。
从外人的眼光来看,林文月家世显赫,生活富裕,称得上无忧无虑。加上她的先生是名画家,儿子是理工博士,女儿是艺术家,又称得上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在她这本代表性的、相当于她人生回忆录的精选集中,出现最多的却是“欢愁”、“幻化”这些词。“抚育儿女的岁月里,充满欢愁的许多经验,仿佛漫长,却实在是稍纵即逝的。我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欢愁记忆。”“岁月悠悠,欢愁无涯涘。”“家园破碎,儿时的欢愁亦随之烟消云散矣。”欢愁岁月是经历过人间悲喜的人对生命的形容,是有阅历的成年人对生命的总结。欢愁叠加,悲欣交集,才构成完整的人生。林文月文章之美,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洗练而升华。她的气韵生动,姿态优雅,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在生活严酷磨炼中习得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