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将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与宏大叙事联系起来。其实,“革命之路”与革命没有关系,它是小说的男女主人公住宅边的一条小路的名字。弗兰克在一次晚会上,认识了美丽的爱波,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婚成家,在“革命之路”旁边的一幢别墅里安顿了下来,不久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然而,单调的家庭主妇生活逐渐让爱波感到无聊。她婚前曾在纽约的一家戏剧学校学习,一次在社区的一次业余话剧演出中粉墨登场,却很不成功。在与弗兰克“冷战”了一场之后,她又突发奇想,说服丈夫准备移居巴黎,希望开始崭新的生活。然而,爱波的再度怀孕,让他们的移民计划宣告中断。因为邻居的介入,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直至崩溃。
这是一部表现情感与梦想、理想与现实冲突、透示婚姻实质的小说。弗兰克曾是二战时的中尉军官,作为盟军的一员在巴黎享受过战胜者的荣耀。尽管,硝烟散去、踏入职场后,生活的压力已让他变得现实了许多,但他在与爱波的共同生活、在与同事的相处中,会不失时机地炫耀和享受一下自己男性的力量和智慧。在爱波说服他同意移居巴黎,早晨醒来,这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颇能烘托他的个性:“他仰躺在床上,享受着自己胸膛有节奏的缓慢起伏。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胸膛如此宽厚有力,完全可以配上中世纪骑士佩戴的金属盔甲。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到?”在爱波的社区话剧表演失败、两人大吵一顿之后,弗兰克为发泄不满,弥补情爱的空虚,“泡”上了办公室的打字员莫琳,在莫琳面前针砭时弊,妙语连珠,竭力显示自己的犀利与幽默。当他知道爱波怀孕的消息后,“一个欢快的笑容已经挣扎着要爬到他的脸上,他只好捂着嘴来制止它”。弗兰克一直掩饰着他的大男子主义,他是从内心反对爱波的移民计划的,他对妻子的回应有表演的成分。“只是长时间的表演让他大牙酸疼”,并且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弗兰克(Frank)名字的本意是直率,但生活中的他时常缺乏坦诚;美丽动人的爱波(April,四月)也在秋日的萧瑟中凋零了。她梦想逃脱一成不变的岁月,但她无法适应从爱情的浪漫向生活的平实的转变,人生中的两大努力——话剧表演、移居巴黎,都失败了。这对她精神的打击之沉重可想而知。两人由此爆发冲突,她拒绝弗兰克让她说出仍然爱他的话,导致了丈夫失去理智、恶语相向,结果她自己陷入绝望的深渊,决定弃世。但清晨看到蜷缩在床上的犹如婴儿的弗兰克,她又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恨他,然后做了顿充满柔情蜜意的“最后的早餐”。耶茨用细腻的细节刻画、准确的心理描写,将爱波与弗兰克的冲突、内心挣扎、早餐、悔恨直至实施自戕的整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哀婉感人。
《革命之路》写家庭生活,但并不琐碎繁杂,这完全有赖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手法。流畅的叙事、明快的节奏、生动传神的人物塑造,保证了小说的可读性,又丝毫没有减少作品的思想深度。小说中弗兰克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兄嫂后便离开了“革命之路”这块伤心之地,但电影的结尾是憔悴的弗兰克披着衣服,坐在幼儿园草地的长椅上,含着凄苦的微笑怜爱地看着两个孩子。这些改动自然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性,但符合好莱坞电影惯常的煽情作风,也仿佛在肃杀的秋风中射来一道温暖的、希望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