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上外附中“未来领袖培养计划”赴美采访团的二十几名初三及高一的同学来到了新闻之旅第一站——纽约华尔街日报报社。
一扇透明的大门正在向我们这群陌生人敞开。
于是,我对美国报社的第一印象在这里形成了:自由,公开,和谐的工作场合。
高大宽敞的大厅中,偌大的屏幕垂在墙上,跳动的资讯很抢眼。员工们就是在这厅中办公的。我们在围栏边放缓了脚步:在这半开放的环境里,他们常常起身走动,微笑着互相交谈;各色的杂志报刊在他们手中轻捧着,也在桌上杂乱地叠着。我们轻步穿过走廊,一位女职员正在走道边的圆台上仔细整理着一沓新印刷的刊物,我还能感受到温热的气息。一面墙上,浮刻着一名在战乱中遭遇恐怖袭击遇难的战地记者的纪念铜牌;隔着窄窄的过道,默默望着大厅里的勃勃生机。在另一面墙上,墙纸被做成了泛黄旧日报的样子;我们停下来随意找了一隅,认真地读起了上个世纪的新闻。
我生平第一次正式采访报社记者。其实我之前就对各种报纸的文风感兴趣;华尔街日报曾获得普利兹新闻奖,一定有它的别样之处。我们采访的是一位名叫MIKE SPECTOR的记者。我问他,日报上普通的新闻都会用什么行文方式吸引眼球?他告诉我们,他们常使用在新闻的开头引一则轶闻这一方法:一般会在开头叙述某户不起眼的人家或小人物所遇到的“小问题”,使读者与其产生共鸣;接着就开始分析这个“小问题”的前因后果,将其扩展成一个“大问题”,比如金融危机。文章的最后,将再次回到开头的故事里,给读者一些合理的建议。这有点类似于平时写随笔的套路,但日报作为负责任的新闻报纸,既体现出它独到的亲和力,又清清楚楚地给了专业仔细地剖析,给行家乃至于普通投资者提供便捷。然而,这样所谓的“亲和力”的话语是绝不会出现在特大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的内容中——“那种新闻一定是开门见山的,要以最快的速度让所有人知道”。我知道,因为这是份负责任的报纸。与此同时,MIKE还与我们谈论到日报电子版、记者信誉及他们和纽约时报间的竞争。“总的说来,我们比较保守,纽约时报相对自由,两者信息覆盖量都很大。不过,这是一种普遍的积极的竞争关系——这样职员们也能有工作上的动力。”
我们轻轻跨进这扇透明的大门,看到了外表上的工作场面到内在的报纸特色,看到了真实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