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乡小聚,谈及京郊老家的荞面扒糕,众人馋意大发。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从未见过荞面扒糕的踪影,于是我更加想念荞面扒糕了。
荞面扒糕呈灰褐色,色相欠佳。清代雪印轩主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见之欲呕”。雪印轩主有点草率与偏颇,殊不知,荞面扒糕“表里不一”,且不说口感极佳,其荞麦原料也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以往到了夏天,祖母就会做凉拌扒糕。
往铁锅里加两瓢水,添适量食盐和炒过的茴香粉、花椒粉等作料,等水沸腾,将荞面一把把撒入锅中,同时像打浆糊一样,用筷子不停搅动,搅匀了搅稠了,趁热将面糊盛入碗里,按实抹平,放入凉爽的井水里冷却定形,捞出来切成条或块,再掺入陈醋、蒜泥、芝麻酱凉拌,一盘柔韧爽口、酸辣醇香的凉拌扒糕就可以上桌,让我们大饱口福了。
记忆里,夏天老家的集市上,支着凉棚的荞面扒糕摊比比皆是。肩搭白毛巾的大爷悠扬地吆喝着“吃块扒糕,歇歇脚喽——”,我们挑个空凳子坐下来,小盘、小碟和小竹叉立刻摆在面前。大爷往小碟里舀几勺清水蒜汁,接着左手抄起扒糕,右手持一把小刀,“刷刷”几下,还没看清他的手法,扒糕早已被削成很多不规则的小片,呈鱼鳞状散堆在小盘里了。用小竹叉叉起一块,蘸上蒜汁,实在是美不胜收。转眼间,盘底朝天,可是吧嗒吧嗒嘴,感觉仍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