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开始后,身为县文教局长的父亲便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眼看着性命难保,睿智的母亲为躲避造反派的批斗,带我们躲到乡里。
父亲工资被停发,银行存款也被冻结了。母亲工资微薄,我们姊妹又多,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平时荤腥难见,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时常处在半饥饿状态。母亲是个有主见又有办法的人,常常变换花样来改善生活。她让我们去那乡村小饭店买廉价的卤锅油拌饭吃,捡来别人扔掉的芹菜叶。洗净,拌上面蒸了吃,既使我们既填饱了肚子,又享用了别样的风味。但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母亲做的肉菜饭。
她从集市上买来点肥瘦均匀的五花肉,有时为了贪图便宜,甚至是死小猪肉,洗净切成小方块,把小青菜剁碎,和淘好的米一并放在锅里,兑上水,撒点盐,像平常做米饭一样,火到饭熟,异香扑鼻,引得大家直流口水。打开锅你看吧,满锅青、红、白三色,荤素兼备、饭菜合一,有油有盐,就是锅巴也沾了猪油的光,决不粘锅的。许是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许是肚里太缺油水,许是长身体的特殊需要,顷刻之间,锅碗净光。
在那种经常以咸菜拌饭,连白菜萝卜都很少吃到的艰难年月,这种肉菜饭也属凤毛麟角,因此印象特深。终于回城之后,父亲工资补发,我们的生活水平又上去了,隔三差五,便能吃上鱼肉,再后来,我有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想吃什么都可以去买来制作,只是母亲当年做过的肉菜饭,却久违了。
人们很容易忘掉苦日子,却对苦中的甜味很难忘怀。母亲亲手做的肉菜饭,在特殊年代滋养了我,给予我永远温馨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