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很窄,窄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地用手搂着车闸。据说四十几年前,小巷在这片老区之中还是个十分光鲜的地段。四十几年过去,小巷的房屋、街道年久失修,多数房基已经低于路面成了“下窑”房。这里逐渐变成了外来务工者聚居的地方。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房屋维修等无所不有,做各种小食品、小生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虽然来自天南地北,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大家亲密无间,遇难相帮,使得每家的小院和陋室都整修得有条不紊,窗明几净,门前即便是有一寸土地,也要栽上几棵葱,种上几棵窝瓜、葫芦什么的。晚饭后的光景更显得和美闲适,众多的人散漫地晃荡在小巷,有的扎堆下棋、打扑克,有的扎堆侃大山,也有小情侣专拣犄角旮旯去亲热。而此时,巷中央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大嫂正把一架老式缝纫机搬出家门,支起太阳伞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扦个裤脚,换个拉锁只收一两块钱,有忘记带零钱的人露出尴尬的笑脸,那大嫂也只是一挥手说:“远亲不如近邻,这点小事算个啥呀!”小巷里的人日子过得都不富裕,凡俗的生活中各有许多困难和曲折,但他们心中都充溢着温暖和爱,由此带给他们浓浓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眼前总有一份明媚、一份妖娆。
6月7日,正是“高考”第一天,清晨5点起床,我照例沿小巷走向辽河右岸国堤。路过一家门前,见一对中年夫妇正忙着从家里往外搬东西,门前停放着一个用三轮车改装成的工作间,里面装有案板、炉具、液化气罐及各种炊具、餐饮作料等。几天前就听说两位是专做家乡特色小吃“六合饼”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将六种杂粮磨成的面和好几大盆,赶着去早市边烙边卖。此时,一个小姑娘也在一旁帮着装车,小姑娘看起来十八九岁的样子,齐颈的短发,眉目清秀,身穿的校服让我知道,是市里某所高中的学生。因为差不多每天都要见面,混个脸熟,中年男人客气地与我打招呼,我也应和着说:“这么早就出去了,很辛苦啊。”女的接着说:“也算不上辛苦,这不,姑娘今天就要去考大学了,我俩又不能耽误生意去陪她,特意早起了一会。”女孩见我,很有礼貌地敬礼说:“大伯好”,说罢忸怩地转身进屋去取东西了。一会功夫,夫妇俩装好车,女的坐在车上,男的准备蹬车,小姑娘忙着跑出房门柔声说:“爸、妈慢走啊,晚上听我的好消息。”车上的女人拉着女孩的手连声说:“姑娘,放宽心态,不管考出什么样的结果,爸、妈都满意!”
太阳渐渐升高,微风送来阵阵野花、青草、河水混杂的馨香。徜徉在十里长堤之上,不远处便是楼宇交错的现代城区恢宏的轮廓,看不到小巷半点踪迹,然而小巷里每天演绎着的却是俗世里最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