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只有当你失去了一些东西的时候才会觉得他们是珍贵的”这样的一条至理名言又起了作用,2007年在我得知罗斯特罗波维奇,这位被喻为二十世纪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离世消息之后,开始对大提琴作品有了一种强烈的想聆听的欲望,更确切地说是对老罗的演奏作品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追忆感。在从自己已有的唱片中挑选出所有大提琴作品以及购买了老罗的唱片、影碟之后,“狂恋大提琴”之旅就此开始。
“大提琴作为弦乐器的一种,由于其独特的低沉音色常被作曲家用来表现一种忧郁的心情……”这是古典音乐欣赏书中,对于作品中大提琴所扮演角色的定义。看上去很对,但总觉得是简单的、空洞的、更是片面的。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听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尤其是第一组曲第一乐章和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二乐章之后,再次坚定了我的感觉。因为在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中,我听到的是大提琴的烂漫和无忧无虑,虽不同于小提琴,这是由于大提琴固有的低沉音色,如果我把小提琴所带给我的那种欢乐归属于孩子般的话,那么大提琴更像是一个已有相当生活阅历的中年人偶尔地对自己的“放纵”,这样的无忧无虑显得难得,更有味道。
当然,大提琴更多的作品的确是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忧郁、失落之情。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将大提琴回归了它的本真。作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姐妹篇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所要传递出的思想与情怀无疑是相类似的,是身在大洋彼岸对于自己故乡的一种无限的眷恋、思念之情,英国管和大提琴在这两部作品中,就是最好地诠释了作曲家的这种思乡之情,让听者为之动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作品之外,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和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等曲目都是我那一年常听常新的作品,更巧合的是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听了捷克爱乐和王健一同演奏的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本来应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但我个人认为没有预想中的好,无论是从王健与指挥的熟练程度,还是与乐队的配合默契上都不怎么样,致使整体效果一般。
去年,我看了两部关于大提琴的影片:《狂恋大提琴》和《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前者是以英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短暂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为背景而拍摄的,片中有对于演奏家家庭及巴伦伯依姆的叙述,杜·普蕾的成名作,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音乐。后者则描写了17世纪巴洛克时期神秘、执着、才华横溢作曲家兼大提琴家科隆伯带徒弟玛拉斯的故事。心高气傲的他无心师傅的教诲,一心凭着技艺跻身凡尔赛著名琴师行列。师徒俩由此决裂,而科隆伯的大女儿玛德琳则紧随爱人玛莱斯的身后,悠扬的大提琴声烘托出整部电影的气氛。
狂恋大提琴的那一年,让我对于大提琴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古典音乐欣赏过程中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丰富了欣赏聆听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