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的长篇小说《回家》近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硝烟,枪械,铁血;自由,爱情,人性……血腥战火,英雄气概,儿女情长。海飞以熊熊燃烧的战火作为开篇,以朴实无华的书名《回家》挈领,把这些驳杂丰饶的关键词以不同的面貌组合,将一张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寸寸还原——一个一九四一年被战火笼罩的南方小镇在他的书写中渐渐丰满了己身,充沛精魂,像一场黑白电影一般在我们面前拉开序幕。
《回家》是一个充满热血和柔情的故事:经历了联合作战的残酷战事之后,国共两军的游兵散将在一个破败的祠堂不约而聚,养好伤之后回家是所有人的愿景。陈岭北和黄灿灿这两个同村童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宿敌分别成为了两队的领导者。一开始,一些散淡而无关紧要的争斗在两队之间生发:吃喝,钱财,女人……直到残酷的战火烧到了他们的头上,一封电报如同塞壬的歌声——回家,或是战斗至死亡!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选择?我隐约听到约翰生在我耳边低声絮语:“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
国破山河在,而日渐残损的山河从另一种角度说恰是蕴蓄繁茂人性的母体。当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被硝烟与战火替代,残酷战争总是最先一步将隐匿的人性之底翻晒在外,即便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死缓,但如何死去,才能无愧于心?这个永恒的疑问在那个特殊时代引发着更令人复杂焦煎的焦虑与恐惧:恶与善、欢欣与悲悯、犹疑与坚定,如同一根原本被拉直的绳索的两端,倏然缠绕成结,千丝一缕的牵动,一点点捻进了小说中每个角色的人生和时代。
《回家》是有悖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飞精修了一条另类的幽暗小径抵达故事的深处。纯粹的文学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技术,以及大量挥洒最本真的人性,是这个小说的最可取之处。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战争中的人性,海飞将笔端收拢,从情节的精巧设置入手,叙事繁密,巧思绵衍,着重构筑了“人”这个符码。从天光之下的凡俗生活到战火中闪耀的人性光亮:陈岭北、黄灿灿、麻三、蒋大个子、朱大驾、小浦东、香河正男、蝈蝈……小说中每个人物在海飞看来都是一个闪着微光的结点。他们一个个分开时微小似不足道,但一旦汇聚便成了一股炽烈强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在我看来,几乎成为超越情感中一切凡俗的最高形态。
即便战火让人性不断更迭衍进,但每个人物最初的心灵愿景却从未动摇——回家,这让作者笔下一切冰冷残酷的战争画面有了一个回温的基底,就像主曲之外延绵首尾的副歌,哀而不怨,恸未成殇。
《回家》是海飞继《向延安》之后的第二本有关抗战题材的长篇新作,与海飞的短篇小说相比,长篇的行文显得更加自律而严谨,丰富的战史阅读与微而显、志而晦的春秋笔法结合,使小说的叙述模式有了独特的创新。
人性丰饶而暗隐,大部分湮没暗藏如深埋地底的宫穴。而我一直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就是一个秉烛之人,他们在文本中努力探寻人性中那些潜匿未知的角落,求证各种恒久弥新的可能。海飞让他营造的一场炮火,照亮了这条幽暗的小径并向前稳妥前行。而在这种艰深探寻的过程中,作者也逐渐生长了骨骼,健壮了肌体,我想,这大概应该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