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介绍上海人文时尚地貌的书不算少,对上海人文时尚地貌有兴趣的读者也不算少,说明上海的人文时尚地貌的介绍远没有穷尽,也说明上海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上海制造”一直是读者的兴趣点。也正是可开发资源太多,太讨巧,所以在当下,出版一本上海人文时尚地貌的书似乎不难,但是想要从中读到新的画面、新的韵味,尤其是新的角度,并非十分容易。
在翻开《上海魅力》之前,我也在想这本书如何体现上海魅力,这本书本身有什么魅力,让读者有兴趣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我读到了不一样的角度,俯视的角度。像是低空掠行的飞机,俯视地面的交通、建筑、绿地、社区,还有男男女女……俯视的好处在于,它看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物体,更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异同和脉络。这本书是一个区一个区地放眼看去,以编撰者自己的眼界,看到了每一个区特有的魅力。它们是上海之根松江,上海之绿崇明,上海之灵虹口,上海之重杨浦,上海之秀静安,上海之焰金山,上海之速嘉定,上海之虹长宁,上海之影徐汇……每一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段类似于颁奖词一样的评语,点缀出这些地方的魅力,而一个个富有性格的魅力最终组合为上海的魅力。
诚如前辈丁锡满先生为本书所做的序言写到的:“上海的地气好,风气好,水土好。人到了上海会变得优秀,物到了上海会变得优良。”这是上海的魅力,而所有的魅力都是来自于细节。“如果说,上海是一个光团,那么各区各县的花街丽市便是一束束光束。这些光束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光团。”
如此的光束与光团的关系,非要从俯视的角度才能看得清楚。《上海魅力》的编撰者恰是沾了俯视的优势。并非他们高高在上,而是职业决定了他们俯视的角度。这本书的编撰者是《上海航空》杂志社,每天飞行于蓝天,俯视式的思维便自然生存。
如果只有俯视,那么就会缺少细节,缺少深入。编撰者一定也意识到真正的魅力是立体的,是多维的。书中每一个区的压轴之文,是与这个区有特别感情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撰写的。熟知崇明,莫过于赵丽宏;安于长宁,当然是王小鹰;感慨虹口,谁能比曹雷……他们的文章为每个区的人文色彩,添上了点睛之笔。他们是什么角度?我以为,他们没有角度,是与某一个区的情感融合。《上海魅力》还只是汇集了九个区县的魅力,明年还将出版第二辑。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