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胡”与“山河”
彭瑞高
  文 / 彭瑞高

  “茄山河”这个词,好像已约定俗成。一看到这词,我就想起自己初中时代。

  初二年级后,我开始收集上海话词句,并用上海话写作文。我班语文老师名叫严肃,是本地人,对我的尝试很是支持。有一次,我问严老师:“上海话‘闲聊’怎么说?”他就说:“叫‘嘎三胡’。”边说边并用钢笔写出来。我又问:“它出典在哪里呢?”严老师反问我:“‘嘎二胡’你懂吗?”我点头。他说:“那就好解释了。拉二胡是左一记、右一记,来来回回,不断档;聊天是你一句、我一句,也是来来回回,不断档,两者是不是很像?老辈人是这样说的:东家拉琴的,左一记右一记,是‘嘎二胡’;西家白话的,你一句我一句,是‘嘎三胡’。”

  原来,“三胡”是对着“二胡”来的!这是老辈随口而来的语言衍生品,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三胡”。有人说:“有啊,评弹演员手里那一把不是吗?”那叫“三弦”,是用来弹的,不是用来“嘎”的。

  这里涉及一个“嘎”字。上海话里,“嘎”就是“锯”的意思。如“锯木头”,就叫“嘎木头”;“锯树”,就叫“嘎树”;“锯子”这个工具,上海话竟叫“嘎子”!“用锯子锯”,上海话就是“用嘎子嘎”。听起来有点好笑,但这情况,有点岁数的上海人都晓得。这个“嘎”字,是否从锯声而来,我看有可能。

  于是跟“锯”相像的动作,上海话都叫“嘎”。如“拉二胡”,上海话就叫“嘎二胡”(发音为“嘎尼胡”)。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人用手指头抠脚丫,因其动作也是来来回回,不断档,上海话说起来,就叫“嘎脚癣”!

  说到这里,上海话讲“聊天”,究竟是“嘎三胡”,还是“茄山河”?读者心里应该明白了。不过“茄山河”这三个字,看上去蛮好看;意思呢,也勉强可会。无可无不可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新民图视绘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民生上海
   第A19版:民生上海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想起从前个公交车
“三胡”与“山河”
沪上敬语个式微
快点去吃大闸蟹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B11“三胡”与“山河” 2014-11-02 2 2014年11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