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浪屿疗养,一日,兰州来的一位大校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哪,和我们的消费观差距太大,我们觉得这儿挺好,我孩子他们住了一个晚上就说条件太差,第二天就搬到四星级宾馆去住了,昨天还叫我们老两口去做什么鱼疗,我们过去一看,什么鱼疗,就是鱼咬脚。还说我们老土,活了一辈子,不懂享受。”听了这番话,我也深有感触。前些年,我一征文获奖,奖了个MP3,当时听说那玩意价格不低,便舍不得用,两年后,问我儿子要不要时,我儿子却说:“谁还用这玩意,早过时了。”一件自己舍不得用的好东西到了儿子那里,他却不屑。我心里真不是滋味。60岁时买得起6岁时买不起的玩具,玩起来还有意义么?我问自己,也问生活。
我这个人,大部分时候是个很节省的人,这在年轻人眼里可能算不上什么优点,但很多时候我却喜欢这样做,比如,家里炒的菜只要肚子撑得下,我都会尽力把它吃光,不管什么菜。物质贫乏的时候,大人的一句话我总也难忘:“吃到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小时候没听说过吃东西最好吃七分饱,就是常常为吃不饱而难受。我喜欢吃枣子,印象中小时候花钱买的水果中枣子不是好吃的果子之一,不像现在,季节到了天天吃枣子都没问题。那天,上菜市场买菜,见到一菜农身边摆着一篮圆圆的青枣,便买了三斤,回到家,却吃不出小时候家乡枣的那种味来,好像没熟,因为是花钱买的,因为是劳动成果,扔了就是垃圾,就会污染环境,所以我还是坚持吃完了,尽管吃完后肚子有点不舒服,但心里却很通畅,我没浪费!
这种习惯可能和小时候受的环境熏陶有关,我的童年没有童话。刚出生不久,母亲奶水不足,外婆和阿姨到处给我找吃的,找奶妈,她们说:先后找了十一个。上小学时,外婆又总会念叨:一颗枣子多少钱,一块桂花糖多少钱,一个鸡蛋多少钱……不知是为了教我算算术还是教思想品德,总之,我受到了教育。
刚入伍到部队,一个月6元津贴,到了春节,我还有四十多元钱存入存折,1976年提干时买了本《现代汉语词典》,快40年了现还在发挥作用。现在虽然有条件享受物质生活,但我对吃和穿还是不讲究,一件军大衣可以过冬,舌尖上的美味五花八门,我还是喜欢吃乡下菜,怀念外婆织出来的土布。人在草木中,我这种生活观不知道符不符合潮流?不过,本性难移。我相信:它会永远陪我生活在岁月里!